森林经营与培育中的抚育间伐策略探讨
李锋 李社华
郴州市嘉禾县林业局 湖南省嘉禾县 424500
一、引言
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木材及林产品,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还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面临着过度采伐、生态退化等严峻挑战。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与培育至关重要。抚育间伐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人为干预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林木生长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因此,深入探讨森林经营与培育中的抚育间伐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二、抚育间伐在森林经营与培育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林木生长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之间存在着对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的激烈竞争。当林分密度过大时,部分林木因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源而生长受限,甚至逐渐衰弱死亡。抚育间伐通过选择性地采伐部分生长不良、竞争能力弱或病虫害严重的林木,能够有效缓解林木之间的竞争压力,使保留木获得更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研究表明,经过合理抚育间伐的林分,林木的胸径、树高生长量通常会显著增加,林分的整体生产力得以提升。
2.2 优化林分结构
林分结构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林分结构应具备适宜的树种组成、林木密度和年龄分布。抚育间伐可以根据森林的培育目标和林分现状,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和密度,促进林分向理想的结构发展。例如,在混交林中,通过间伐可以去除一些非目的树种或生长过密的树种,增加目的树种的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优化树种组成比例,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同时,间伐还可以调整林木的年龄结构,促进森林的自然更新,形成异龄复层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2.3 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固碳释氧、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抚育间伐通过改善林分结构和生长环境,能够有效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一方面,间伐后林分的透光性增强,林下光照条件改善,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而提高了森林的固碳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合理的抚育间伐可以优化森林的空间结构,增强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和涵养水源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此外,良好的林分结构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和繁衍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
2.4 增加经济效益
抚育间伐不仅对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积极影响,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间伐所获得的木材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收入,缓解林业生产中的资金压力。同时,通过间伐促进保留木的生长,能够提高木材的质量和产量,增加森林的潜在经济价值。在一些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中,合理的抚育间伐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林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加林农和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科学的抚育间伐还可以降低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减少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间接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
三、森林经营与培育中抚育间伐的现状及问题
3.1 间伐技术落后
目前,部分地区在森林抚育间伐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采伐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而且采伐精度难以保证,容易对保留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一些先进的间伐技术和设备,如机械化采伐设备、精准林业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此外,森林监测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缺乏对林分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实时、精准监测,导致在制定间伐方案时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实现间伐的精准化和科学化。
3.2 间伐方案缺乏科学性
在部分森林经营单位,由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规划,导致抚育间伐方案的制定存在主观性和盲目性。一些间伐方案没有充分考虑森林的培育目标、林分现状、立地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间伐强度和间隔期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出现过度间伐或间伐不足的情况。过度间伐可能导致林分结构破坏、生态功能下降;间伐不足则无法有效改善林分生长环境,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森林质量的提升。
3.3 间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平衡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林业生产单位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在抚育间伐过程中片面强调木材产量和经济收入,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过度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生态功能退化,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等。相反,部分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过于谨慎地进行间伐,甚至长期不进行间伐,导致林分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缓慢,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也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如何在抚育间伐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是当前森林经营与培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3.4 间伐后森林修复与管理不到位
抚育间伐后,森林生态系统会经历一定的调整和恢复过程。然而,在一些地区,间伐后对森林的修复和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后续措施。例如,间伐后没有及时对采伐迹地进行清理和整地,影响了森林的自然更新;对保留木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保留木受到病虫害侵袭或人为破坏;没有对林下植被进行合理的培育和管理,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此外,部分地区在间伐后没有建立长期的森林监测机制,无法及时掌握森林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不利于对森林经营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森林经营与培育中抚育间伐的优化策略
4.1 加强间伐技术创新与应用
积极引入并大力推广先进的间伐技术和设备,以此显著提升间伐作业的效率与精度。以机械化采伐设备为例,其凭借强大的动力和精准的操控性能,可极大地降低林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采伐速度。同时,先进的传感与防护装置能有效减少对保留木的损伤,保障森林生态的稳定性。精准林业技术在森林抚育间伐中亦发挥着关键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全面整合森林的地理空间数据,清晰呈现林分的分布状况;全球定位系统(GPS)可对采伐位置进行精确导航,确保采伐作业精准无误;遥感技术(RS)则能从宏观角度监测森林动态变化,获取林分生长信息。三者结合,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间伐方案提供了详实依据。为推动技术创新,需加大林业科研投入,激励科研人员深入钻研不同森林类型、立地条件下的间伐技术模式,逐步完善我国的抚育间伐技术体系。此外,定期组织针对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等方式,提升其对先进间伐技术和设备的操作能力与应用水平,确保新技术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4.2 制定科学合理的间伐方案
在制定抚育间伐方案之前,要对森林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评估,包括林分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密度、生长状况、立地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根据森林的培育目标,如培育大径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结合林分现状和立地条件,运用森林经营模型和模拟技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间伐方案。间伐方案应明确间伐强度、间隔期、采伐木的选择标准以及采伐方式等关键内容。间伐强度要根据林分的生长状况和培育目标合理确定,一般以不超过林分总蓄积量的 20%-30% 为宜,避免过度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间隔期的确定要考虑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林分结构的恢复情况,一般为3-5 年。在采伐木的选择上,应优先采伐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竞争能力弱以及影响保留木生长的林木。同时,要充分考虑森林的生态功能,避免采伐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林木。此外,间伐方案应根据森林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确保间伐措施始终符合森林的生长发育需求。
4.3 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在森林经营与培育的全流程中,需牢固树立生态经济协调共进的核心理念,切实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交织、有机融合。在拟定间伐计划之初,绝不能仅着眼于木材生产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应秉持全局观,全面、深入地评估间伐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多元功能的潜在影响。要以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为基石,巧妙规划间伐操作,力求达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举例而言,在间伐作业时,仔细甄别林分,优先挑选那些生长态势欠佳、材质相对劣质,同时对森林整体生态功能影响微弱的林木予以采伐。如此一来,既能有效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干扰,又能收获一定的木材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积极开拓思路,大力探索多元化的森林经营崭新模式。林下经济便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像在林下种植珍贵中药材、培育特色食用菌,或是开展林禽、林畜养殖,均可创造额外经济价值。森林旅游同样前景广阔,开发森林徒步、观鸟、露营等项目,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带动周边经济。通过这些多元途径,拓宽林业经济收入渠道,逐步降低对传统木材生产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力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携手并行、协同发展。
4.4 强化间伐后森林修复与管理
抚育间伐完成后,迅速且有效地开展森林修复与管理工作对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稳步恢复、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首先要对采伐迹地全面清理与精细整地,采伐作业后堆积的大量枝桠、伐根等剩余物易引发火灾并阻碍植被自然更新,及时清理并通过深耕、松土等手段,能打破土壤板结,提升土壤透气性与保水性,为自然更新创造优良土壤环境。对于自然更新困难区域,可依据当地气候、土壤特点,挑选乡土树种或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人工补植补造,比如某山地森林间伐后补植本地栎树、杉树,三年内植被覆盖率提升 20%⨀ 。对保留木的保护管理同样关键,要建立定期病虫害监测机制,借助远程传感器、无人机巡查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发现病虫害迹象,一旦察觉就迅速采取生物、物理或低毒化学防治手段遏制其扩散,同时适时对保留木实施修枝、整形等抚育操作,合理修枝能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升木材质量,科学修枝可使林木材质等级提高 1-2 级。此外,还要通过封禁保护、适度抚育等方式维护林下植被多样性,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结构的生态功能。并且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间伐后的林分结构、林木生长状况、生态环境因子进行长期、连续监测,依据详实数据灵活调整森林经营措施,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论
抚育间伐作为森林经营与培育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林木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增加经济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在森林经营与培育中的抚育间伐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间伐技术落后、方案缺乏科学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平衡以及间伐后森林修复与管理不到位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加强间伐技术创新与应用、制定科学合理的间伐方案、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以及强化间伐后森林修复与管理等。通过实施这些策略,能够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可持续培育,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森林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利新 . 加强森林培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效益 [J]. 新农民 ,2025,(03):106-108.
[2] 齐新 . 构建现代森林经营管理体系的思考 [J]. 安徽林业科技 ,2024,50(05):3-10.
[3] 卢雅莉 , 杨超裕 , 姜杰 , 等 .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背景下高质量森林经营路径 [J]. 林业勘查设计 ,2024,53(05):32-37.
[4] 许永良. 乡镇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农村科学实验,2024,(15):112-114.
[5] 赵正春 . 加快森林培育多途径提高森林质量 [J]. 新农民 ,2024,(14):105-107.
[6] 王艳平 . 森林培育经营与碳储存关系的分析研究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4,(02):42-44.
[7] 姚 庆 花 . 近 自 然 森 林 经 营 在 国 家 储 备 林 建 设 中 的 应 用 [J]. 安 徽 林 业 科技 ,2024,50(02):54-57.
作者简介:李锋,男(1978.12-)汉族,湖南嘉禾,工程师,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森林经营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