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冯知岭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济宁 27206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要求,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紧密围绕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预计到 2025 年,累计不少于500 所职业院校、1000 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培养不少于20 万名现场工程师。

2 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一方面,针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国家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作为人才重要供给侧的职业教育,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对于服务“制造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等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同时,培养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现场工程师,快速适应人才需求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岗位变化,不仅是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应然选择,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赋能职业院校品牌创建的重要途径。

3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内涵

3.1“职业带”理论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契合性分析

“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 Theory)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辛普森(Simpson)提出,用于描述职业能力发展的连续谱系。该理论认为,不同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呈现从基础操作到高级技术的连续分布,而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带的分布特点,构建分层分类、梯度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作为连接技术研发(工程师)与生产操作(技术工人)的关键角色,其培养体系可依托“职业带”理论进行优化设计,形成“初级现场工程师—中级现场工程师—高级现场工程师”的梯度化培养路径。

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现场工程师能力适应性分析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认为,适应性主体通过与环境中其他不同主体相互作用,不断改变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主体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 并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从 CAS 视角看,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现场工程师作为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通过有意识地将经验和学习成果融入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中,不断调整、融合、吸收知识与技能结构,从而适应整个产业系统的转型升级。

具体可以从“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这四个 CAS 的典型特征来理解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围绕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需求,针对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现场管控等一线岗位,校企共同培养现场工程师,体现出共性行动下主体的有序“聚集”;现场工程师能够根据工作场景关键技术问题灵活转换处理,主动适应技术现场,体现出环境和主体的“非线性”变化;现场工程师在真实场景中不断匹配处理各种技术问题,同时引起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加强和适应性的升级,体现出主体和环境间的高频“流”动;现场工程师在内外交互、多重反馈中形成了“增殖”,实现了技术技能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出主体和环境的“多样性”增殖。

3.3 现场工程师培养特征

与传统技能人才相比,现场工程师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兼顾“技术与工程”双重能力,突出技术掌握与转化,具有一定的工程思维,强调实践经验,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重视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内化,面向职业场景,具有工程思维,善于发现和解决一线技术问题,着重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4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

4.1 以“数字基座”为支撑,打造现场工程师培养环境

部署 5G 网络、物联网感知设备与边缘计算节点,构建低延迟、高并发的教学数据交互平台;建立国家级- 省级- 校级三级资源库,集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微课、虚拟仿真项目与数字孪生案例;通过 AI 助教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诊断,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动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发基于数字线程(Digital Thread)的跨学科实训场景,如数控加工 - 质量检测 - 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虚拟仿真;建设支持 XR 技术的沉浸式学习社区,实现跨国界、跨企业的协同实训。从数字教育设施体系设计、数字化资源平台、智慧校园、虚拟仿真实训室、网络学习空间等方向推动数字基座建设,深化资源融合,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泛在学习智能环境生态,构建起数字环境在现场工程师培养培养中的技术支撑逻辑。AR/VR技术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可视化操作,区块链技术保障实训过程的可追溯性;打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环境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教育数据中台支持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与质量预警。通过技术渗透、生态重构和决策优化,建立起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作用机制,基于数字化思维系统谋划和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

4.2 以“系统化育人”为理念,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

以基础技能习得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育人理念逐渐难以适应产业数智化生态全场景下的人才发展观。职业院校应依托不同类型工作场域,开展深度学习与演练,推动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过程数智化、高阶化和复合化,形成与现场工程师岗位需求紧密协同的人才供给体系。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以校内工作场域学习为支点,培育基本实操技能为主,实现“认岗”;以校外工作场域学习为中心,夯实数字素养为主,实现“跟岗”;以在联通场域学习为链条,以孵化创新精神为主,实现“顶岗”。

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中—高—本” 纵向贯通,“学校 - 产业学院 - 企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以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为试点,构建 “1+1+1”三段式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基础、专业能力与岗位技能、岗位实践三个培养阶段实施教学组织,基于一体化培养框架、模块化课程体系、场景化实践平台,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创新“三段一体融通,职前职后贯通”的现场工程师育人模式。

4.3 以“岗位适应能力”为核心,建立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

面向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初级现场工程师、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中级现场工程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级现场工程师),基于三个主体(学校、企业、第三方认证),围绕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素质),对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现场工程师通用标准,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

现场工程师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指从事各类工程实践活动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工程实践岗位和人员,对工程人才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场工程师的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应借助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长期的育人活动,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锻炼和培养,逐步形成人的内在素质。在全面素质育人理念下,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搭建除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企业实践、课外竞赛、科教融汇等实践育人平台体系,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素质导师全员参与,通过实践课程化、活动项目化、考核学分化和竞赛激励化等方式,变实践场所为素质养成场所,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转化。积极探索建设“学分银行”, 构建灵活的学分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推动成果互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同时建立培养项目方案制订、实施、评估、改进等全过程质量监控标准,通过三个结合(过程与结果、线上与线下、自我与他人),形成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考核评价标准。

4.4 以“产业学院”为纽带,探索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打造产教联合培养共同体。以“产业学院”为纽带,探索“七融七化”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融合,人才培养定制化;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课程内容领域化;实训情景与生产环境融合,实训基地实境化;学校教师与产业技师融合,教学团队结构化;课程教学与证书培训融合,课证育人一体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氛围职场化;培养流程与数字科技融合,培养过程数字化。

4.5 以“政行校企”为依托,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

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产业部门、职业院校以及专家委员会等组织各负其责共同搭建培养平台,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健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新机制,探索形成赋能现场工程师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生态圈。

5 结束语

基于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研究和现状问题分析,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环境打造、体系构建、标准建立、模式创新、机制形成等层面和角度开展路径研究,丰富和发展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相关理论和体制,探索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职业教育侧行动框架。

参 考 文 献

[1] 李博 , 褚金星 . 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J].教育与职业 ,2023,1031(7):107-112.

[2] 曹留成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23,1027(3):52-58.

[3] 李俊 , 张水潮 , 温小栋 . 面向 2035 新一代现场工程师实践平台建设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6):25-28.

[4] 余 胜 泉 . 教 育 数 字 化 转 型 的 关 键 路 径 [J].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版),2023,41(3):62-71.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3.007.

[5] 叶萍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 : 内涵特征、素质模型和实现路径 [J]. 职业技术 ,2025,24(3):8-13.

[6] 徐兰, 王志明, 孟鑫沛, 等. 工作场域学习: 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4):90-99,112.

基金项目:2023 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职业教育侧行动路径研究》(编号:2023JXY26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