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斯定理的三个维度

作者

梁彦博

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重庆 401320

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其基本内涵最早出现在科斯于 1960 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科斯定理可简洁表述为:在交易成本为零且产权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不考虑收入效应),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初始产权分配无关,即无论产权初始归属于哪一方,通过市场交易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从科斯定理可以看出,资源配置效率受三个关键条件的影响:一是交易成本,二是产权界定情况,三是产权界定的收入效应。本文以此三个条件为切入点,深入探究科斯定理的内涵。

一、交易成本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交易成本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本,涵盖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是指除生产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交易成本不仅包括制度成本,还存在非制度成本,例如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成本。

科斯在 1937 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交易无成本”的假设,从而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派。

交易成本在科斯定理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成本的假设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进而形成了科斯第一定理和科斯第二定理两种表述。科斯第一定理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无关紧要;而科斯第二定理则表明,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产权的初始界定有助于提升效率(费尔德,2001 年)。科斯第一定理可理解为,在理想环境中,无论权利初始如何分配,市场机制均能通过自由交易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效的使用者手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因此科斯第一定理的假设条件并不成立。科斯认为,科斯第一定理的提出旨在为理解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奠定理论基础。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情境中,交易成本的大小将对资源配置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正是科斯第二定理的核心内涵。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交易成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其一,若存在交易成本,交易双方需将原本可用于生产的资源投入到交易过程中的搜寻、谈判、监督等活动,这无疑会减少个体对生产活动的投入,进而降低社会的产出量,使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影响。交易成本越高,其对生产活动资源的挤占就越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低。

其二,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碍市场交易的达成,导致资源错配。从产品销售过程来看,交易成本相当于在供需曲线之间插入一个 “楔子”,使得买方支付价格上升,卖方实际收入下降,从而导致交易量低于均衡水平,产生无谓损失。在生产要素交易方面,交易成本会抬高要素流动的门槛,抑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在更换工作时需承担简历制作、面试时间、技能认证等成本,若这些成本过高,可能导致劳动力被困在低效岗位,难以流向高生产率部门,从而降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三,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可能引发市场失灵。以二手车市场为例,若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交易成本过高,优质二手车可能会退出市场,只有质量较差的二手车参与交易,甚至可能导致二手车市场的最终消失。

二、产权界定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依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中,产权的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科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讲中提到:“我倾向于将科斯定理(其含义实际上是科斯第一定理——引者注)视为分析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经济的垫脚石。…… 我的结论是,让我们深入研究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经济环境。” 对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经济环境中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揭示,才是科斯定理的核心所在。

产权通常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产权界定清晰意味着明确财产(涵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权利范围及权利限制等。

清晰的产权界定能够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首先,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产权归属有助于减少市场交易过程中关于产权归属问题的谈判与纠纷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清晰的产权界定能够对资源使用者形成激励,促使其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和高效利用,有效避免 “公地悲剧” 的发生。

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将产权界定给不同的经济主体,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差异。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会引发不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不同又会进一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以下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假定存在一片森林资源,森林附近有一家林业公司以及一个拥有若干村民的村庄。倘若将森林的产权界定给林业公司,该公司便可以开展大规模的集约化木材生产,采用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木材的产量与质量。同时,公司还可以拓展森林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多种经营活动。相反,若将森林的产权界定给村民,林业公司则需从村民手中购买森林资源才能进行开发。在此过程中,林业公司与村民进行谈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均构成交易成本。公司需将原本用于森林资源开发的部分资源用于达成交易,从而导致其用于森林开发的投入相对减少,最终使得产出低于直接将森林产权界定给林业公司的情形。

三、收入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阐述科斯定理时,未考虑收入效应这一因素。德姆塞茨指出:“…… 由于他没有考虑到生产者财富的改变对于消费模式是重要的,因此视相应物品的市场价格为给定的。他假定收入效应不存在意味着对相应物品的需求不受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与牧民之间财富再分配的影响 ……”

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个体的财富水平发生变化时,对其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产生的影响。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初始产权分配会直接改变当事人的财富水平。获得产权的一方可能因拥有 “可交易的权利” 而财富增加,而另一方则可能因需支付补偿而财富减少,进而影响其对资源的偏好、需求强度及交易意愿。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收入效应对整个社会的需求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当产权界定倾向于低收入者时,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通常高于高收入者,因此此类产权界定将促使社会整体消费需求上升,进而通过影响市场供求关系来改变资源配置。

其次,从个体层面分析,个人财富水平的变化将导致其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对于在产权界定过程中受益的一方而言,随着其收入或财富水平的提升,商品组合的边际替代率会发生变化,其对高档品的消费需求将增加,而对低档品的消费需求则会减少。以下案例可以对此进行说明:

假设某地存在一位居民和一家工厂。工厂若要增加产品产量和收入,必须增加污染排放,而这将导致居民的福利水平下降。在此情境下,清洁的空气属于高档品,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提升其对清洁空气的需求。

当污染空气的权力界定给工厂时,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而当清洁空气的权力界定给居民时,居民的收入将相应增加。

在收入效应为零的情况下,居民对清洁空气的需求曲线不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发生位移,其消费结构也保持不变;相反,当收入效应不为零时,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将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同的消费结构将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引致不同的产出结果。因此,若存在收入效应,无论交易成本是否为零,产权的不同归属都会引发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作者简介:梁彦博(1980.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商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