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剂量脊髓麻醉在低血容量战伤伤员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评估

作者

孙锐 肖遥

69224部队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842000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脊髓麻醉在低血容量战伤伤员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每组40例,分别注入不同剂量布比卡因与芬太尼混合液。结果:麻醉后5-30min,A组MAP、HR均高于B组(P<0.05),A组低血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低剂量脊髓麻醉在低血容量战伤伤员中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保证麻醉效果。

【关键词】低剂量脊髓麻醉;低血容量战伤伤员;血流动力学

0 前言

战场创伤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失血,麻醉方式选择直接关系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与手术预后,传统剂量脊髓麻醉易加重低血容量伤员的循环抑制,减少麻醉药物剂量并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成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策略[1],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剂量脊髓麻醉在低血容量战伤伤员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选择了我院接受手术的80名低血容量战伤患者,年龄介于19至45岁,平均年龄为32.6±5.8岁,包括68名男性和12名女性。患者的体重指数在18.5到25.4 kg/m²之间,ASA分级为Ⅱ-Ⅲ级,失血量占总血容量的15%-30%。研究对象需符合以下条件:为低血容量战伤患者,病情稳定,适合脊髓麻醉,且对药物不过敏。排除了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神经系统或精神疾病史的患者。所有参与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研究将80名患者随机分配到低剂量组(A组,40人)和常规剂量组(B组,同样40人)。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体温测量,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输液复苏。在L3-4椎间隙消毒后,使用25G蛛网膜下腔针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流出后,A组接受0.5%布比卡因4-6mg加芬太尼10-15μg,而B组则给予0.5%布比卡因10-12mg。随后,患者保持仰卧位,每隔5分钟评估一次血压、心率及麻醉平面。记录从麻醉前至麻醉后60分钟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麻醉平面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统计了低血压发生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以及任何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则以百分比形式展示,组间差异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确定。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结果在统计学上显著不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及出血量等基本资料对比显示无显著统计差异,表明样本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在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没有显著差异。然而,麻醉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及30分钟时,A组的MAP和HR明显高于B组,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到麻醉后60分钟时,这种差异消失,两组间的MAP和HR再次趋于一致,见表2。

2.3 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A组相较于B组,低血压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均显著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麻醉平面和手术满意度方面,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尽管A组中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这种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脊髓麻醉在战伤患者手术中应用广泛,低血容量患者易发生严重低血压,布比卡因阻断脊髓神经根引起交感神经阻滞,芬太尼增强局麻药效果并减少用量[2]。低剂量脊髓麻醉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常规剂量组,交感神经阻滞程度减轻,保留部分血管收缩功能,低血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显著降低,麻醉平面及手术满意度无差异。低剂量脊髓麻醉在低血容量战伤伤员中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保证麻醉效果,局限性在于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

参考文献:

[1]范晓华.战伤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麻醉[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3(1):14-15.

[2]陆文博.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措施及其麻醉处理方案[J].浙江创伤外科,202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