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银行金融领域纪检监察如何强化对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监督的有效路径研究
王新根 杨飞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抚州分行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 " 互联网 +" 时代,银行金融领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原有的监督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我们必须探索出一种新的监督模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在新时代下银行金融领域纪检工作如何创新途径与手段,强化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的管理,以不断提升的合规性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2.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纪检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的纪检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银行业实施 " 两金 " 分离后,银行内部的监督体制发生了变化。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种类的日益增多和业务形式的不断完善,目前的监督方式已无法应对不断冒出的新问题。目前银行内部监督的困难主要在于:一是当前监督主要集中在工作时间内的监督,而忽略了“八小时”外对关键职位人员的行为监督。二是监督方式局限于财务审计、合规性检查等层面,缺少更为全面深入的监督方式。
2.1 责任落实不明确
商业银行一些风险案件发生后,没有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理,而是驻足观望,等待指示,使得相关问题持续发酵、愈演愈烈。再者,目前银行的关键职位人员,如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不仅有来自工作范围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与诱惑。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级多,外部环境复杂,决策行为不仅依赖于银行内部的信息,更依赖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如涉及与外部的合作、资本操作等,很多是不在“八小时”内完成的。最后,商业银行目前的监督方式单一,仅靠传统的人力监督很难有效的防止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可见当前商业银行的监督方式在其覆盖范围和力度上存在较大的漏洞。
2.2 监督制度不完善
另外,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银行里面一些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以致银行风险案件屡禁不止。商业银行内部纪检条线在人员、力量、技术援助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纪检部门监督任务的复杂性逐年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内部的监管目前还基本上还是 " 人治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目前一些银行虽然也采用数据化的方法、智能监控等进行监管,但离真正发挥显著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开展“八小时”外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3.1 人员管理角度
第一,商业银行关键岗位人员往往处于资源富集或审查审批的核心岗位,享有特殊岗位带来的权力,一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作出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产生的危害和不良影响较一般性岗位要严重得多。而纪检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违规行为都发生在工作结束的“八小时”外。因此,对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的行为实施监控,可以及早发现和化解风险。第二,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八小时”外属于私人时间,个人行为应当不受监督和约束,进而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容易成为违规行为发生的时机。很多严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也是在“八小时”外的“小打小闹”中逐渐发展而来。第三,关键岗位人员因为手中掌握的权力往往会成为有心之人拉拢腐蚀的对象,工作期间因为内外部的监督存在,“围猎”行为往往很难得以实施。而“八小时”外的人际交往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因此会成为滋生“四风”和腐败问题的温床。
3.2 行业发展角度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运用的不断发展,银行纪检机构开展监督工作也走上了科技赋能的“快车道”,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八小时”外监督创造了更多可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商业银行纪检机构可以更精准地追踪关键职位人员行动路径,也能及时发现和识别一些问题。此外,由于“八小时”外监督范围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案件查办效率,强化办案威慑。“八小时”外的活动通常是私密的,很多行为可能没有直接违反行规党纪国法,但它有可能通过利益交换、超正常的人际交往等途径,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不良后果。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就可能会对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总而言之,对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需要。
4. 加强监督的思路和途径
为了便于监控银行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违规行为,商业银行纪检工作必须在制度上、技术上、人员上实现创新突破。
4.1 监督制度创新是基础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派驻纪检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内部的监督工作也逐步走向规范,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也取得长效发展。为应对当前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商业银行纪检机构应当持续建立健全一个相对完善的岗位监督管理体系,对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特别是“八小时”外的行为应该有相对应的规范,同时要匹配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另外要加强与银行其他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完善银行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内部监督制约贯穿于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同时要视情况引入第三方机构,以外部的社会力量弥补银行纪检监察力量的不足,完善银行监督管理漏洞,提高银行监督工作水平。
4.2 紧盯监督重点是关键
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的工作生活涵盖方方面面,如果商业银行纪检监督采取全盘监控的方式,既费时费力、不切实际,也有侵犯干部员工隐私的嫌疑。有鉴于此,有的放矢,选取有代表性的重点领域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势在必行。一是紧盯“社交关”,从日常交流、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综合把握干部员工的思想动态。二是紧盯“情绪关”,从干部员工的个人情绪表现分析当前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行为的苗头。三是紧盯“家庭关”,定期开展家访活动,掌握干部员工的家庭状态,了解是否存在重大家庭变故,结合员工关心关爱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抓早抓小。四是紧盯“数据关”,综合运用行内系统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大数据网络,定期排查干部员工是否存在违规经营行、涉法涉诉等异常行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结论
随着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外的行为是否合规合纪合法,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对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内的工作开展日常监督,“八小时”之外的行为更应当引起广泛关注。如何防止员工“八小时”之外的异常行为,是商业银行纪检监督工作的一项难题。加大对关键岗位人员“八小时”之外的行为的监督,既是综合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商业银行预防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犯罪、确保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战广生 . 大数据赋能国有企业纪检机构纪律审查 [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5,(09):80-82.
[2] 王存莉 . 新形势下农商银行大监督机制浅析 [J]. 审计与理 财 ,2024,(12):45-47.DOI:10.19419/j.cnki.36-1264/f.2024.12.010.
[3] 董娟 .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改革功效、现实阻隔与突破路径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