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师院校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归因与教学反思

作者

田婧

河南技师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一、 引言:沉默课堂亟待关注的教学困境

在技师院校的教学场景中,常常会目睹这样令人揪心的画面:教师满怀激情地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眼神中充满期待,然而台下却是一片沉寂,学生们目光回避,有的低头摆弄手中的笔,有的盯着书本发呆;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如同置身事外,始终低头不语,默默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而非积极参与的“探索者”;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宁愿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也不愿主动提出问题或深入探索操作背后的原理。这种广泛存在且消极的“课堂沉默”现象,与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等核心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传统观点往往简单地将课堂沉默归咎于学生“基础差”“不爱学习”或“性格内向”,但这种片面的指责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更深层次的教学矛盾。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课堂沉默并非问题的根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缺失、自信心不足以及外部教学环境不支持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最终表现。因此,本文旨在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课堂沉默背后的复杂根源,并围绕如何“激发内驱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刻的教学反思,寻求切实可行的破局之道。

二、 课堂沉默现象的深层剖析

(一)学生层面:“习得性无助”与认知基础的薄弱

1.“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屏障

许多技师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经历学业挫折,在反复的失败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成功”的固有认知。这种“习得性无助”心理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看来,提问和回答都可能面临风险,一旦回答错误,就可能遭受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进而损害自己的自尊心。因此,沉默成为保护自尊、避免再次遭遇失败和否定的最安全策略。

2. 认知基础与学习习惯的挑战

部分技师院校学生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融合了专业理论的课程内容时,往往存在理解障碍。“听不懂”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这一难题又直接导致了“不想听”和“不愿说”的连锁反应。同时,学生可能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预习、复习和主动探究的自觉性。课前不预习,课堂上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后不复习,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深化。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困难,使之更倾向于保持沉默。

(二)教师层面:传统教学方法的路径依赖与师生隔阂

1.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若教学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为主,必然难以吸引擅长形象思维、动手操作的技校学生。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听众。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逐渐失去了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动力,课堂自然陷入沉默。

2. 师生关系疏离

教师若未能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则容易将教师视为权威的评判者而非学习的引导者。这种心理距离感会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害怕说错、怕被批评,担心自己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往往选择沉默,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课程与评价层面:学用脱节与评价方式的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内容缺乏实用性

课程内容过于抽象、陈旧,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关联不强,学生就无法感知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会产生“学这有什么用?”的疑问,这种疑问会彻底消解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学生看来,课堂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脱节,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沉默便成为表达对课程内容不满的一种无声抗议。

(四)传统的笔试考核占主导地位

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实践操作、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反向引导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认为只需沉默地记忆知识点以应付考试,无需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死记硬背中,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反思与对策:构建激发内驱力的 " 赋能课堂"

打破沉默,必须从 " 输血 " 变为 " 造血 ",将教学的核心从 " 如何教" 转向" 如何让学生学",全方位激发其内在驱动力。

(一)从" 教师中心" 到" 学生中心"

需要深刻反思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教学设计的一切出发点应是"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出来"。

(二)从" 单向讲授" 到" 多维互动"

推行行动导向教学: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例如,给定一个具体的故障排查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定方案、分工协作、动手解决、最终汇报。真正的参与,是克服沉默最有力的武器。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须沟通、思考和表达,沉默被自然而然地打破。

创设 " 安全 " 的课堂氛围:建立 " 容错 " 机制,明确告诉学生 " 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地方,错误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对学生的任何尝试都给予先肯定、再引导的反馈。例如,可以说 " 你这个思路很有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看……",而非直接否定。通过小组合作、兵教兵等方式,降低个体直接面对全班的压力。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互动:借助云班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开展匿名提问、弹幕讨论、实时投票等活动。技术手段可以为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一个低心理压力的表达通道,让他们" 先敢打字,再敢说话"。

(三)从" 权威遵从" 到" 学习共同体"

需要主动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和困惑难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建立情感连接。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期待时,其内在的向师性会转化为参与课堂的情感动力。

(四)从" 单一分数" 到" 多元激励"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将课堂发言、小组贡献、操作规范、创新点子等均纳入考核范围,且让评价标准透明化。让学生明白,积极的课堂参与本身就是学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认可。这种正向反馈是维持内驱力的关键燃料。

四、 结论

技师院校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是内驱力不足的集中体现,其归因复杂多元,涉及学生、教师及教学体系等多个层面。因此,破解这一难题绝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己之力,它需要每一位职教工作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坚定的教学改革。

归根结底,必须认识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点燃学生心中的那团火——对知识的好奇之火、对技能的精进之火、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热爱之火。当内在驱动力被充分激发,沉默的坚冰自会消融,课堂将成为学生主动思考、勇敢表达、锤炼技能的活力舞台。

参考文献

[1] 马丁·塞利格曼 . 习得性无助 [M].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2020.

[2]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原理与技术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3] 徐晶晶 . 构建“心理安全”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2(10): 56-60.

[4]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第2 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

[5] 徐国庆 . 职业能力与现实教学 [J]. 教育研究 , 2021(5):112-117.

作者简介:田婧(1982—),女,江苏常州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教学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