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足球教学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
李宗霖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东风小学 617061
引言
2016 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体育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足球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具有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协作、锻炼意志品质等多重育人功能,是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优化小学足球教学,探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一、小学足球教学与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体育核心素养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与小学足球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在运动能力方面,足球融合跑、跳、传、射等多种动作,学生通过控球、传球和战术配合练习,提升身体协调性、反应速度和空间判断力,掌握基本技能,奠定终身运动基础。在健康行为方面,规律的足球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学会调控运动强度,预防运动损伤,并理解运动对心肺功能和骨骼发育的积极作用,树立科学健康观。在体育品德方面,足球作为集体项目,要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在比赛竞争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面对失误和失败时培养抗挫折意识与责任感。这三个维度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足球教学不仅提升体能技能,更成为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小学足球教学的现存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忽视学生年龄与能力差异,部分学校教学设计单一,低年级课堂过于强调重复性技能训练,如机械练习传球,未能结合游戏化方式激发兴趣;而高年级则缺少战术意识与团队配合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足球的整体性,影响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学方法传统固化,普遍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灌输模式,教师主导过强,学生被动模仿,课堂缺乏情境创设与互动环节,如缺少小组对抗、趣味竞赛等,限制了学生主动性、临场判断力与协作能力的发展。最后,评价体系单一,过分注重技能结果,如颠球次数、射门命中率,而忽视对学生参与态度、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及健康行为等过程性表现的综合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导向易使技能薄弱学生产生挫败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成长,阻碍了足球育人功能的真正实现。
三、优化小学足球教学、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兼顾兴趣与能力
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能力差异,需构建“兴趣启蒙—技能夯实—素养提升”的递进式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精准匹配。
① 低年级(1-2 年级):以趣味足球游戏为主,如“足球绕桩接力”“抢圈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同时渗透基本的身体协调性练习,如带球跑、绕障碍物等,培养学生对足球的亲近感。
② 中年级(3-4 年级):在兴趣基础上加入技能教学,如正确的传球、停球姿势,结合小组迷你对抗赛(3v3、4v4),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初步理解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③ 高年级(5-6 年级):引入基础战术内容,如攻防站位、边路突破配合等,通过组织5v5 或7v7 班级联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赛事场景,引导其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技能、理解比赛规则,进一步提升运动能力与
战术思维,实现从“会踢球”到“懂足球”的转变,推动体育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互动与体验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注重情境创设与学生参与的互动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帮助学生在真实运动情境中发展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培育体育品德。其中,情境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教师可结合学生兴趣,创设贴近真实的足球比赛场景,如模拟“世界杯小组赛”,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国家代表队,在设定的比赛规则和氛围中进行对抗,完成传球、射门、防守等任务。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更安全的传球路线”“面对对手进攻该如何协防”等问题,鼓励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决策与协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团队归属感,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战术理解力和合作精神,使足球教学真正实现从技能训练向综合育人转变。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唯技术论”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成长。
具体而言,要建立“过程 + 结果”“个体 + 团队”“技能 + 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详细记录学生的参与态度,像是否积极投入练习;观察团队协作表现,例如是否主动传球给队友;留意健康行为,如是否做好热身、整理活动等,并采用“星级评价”(1 - 5 星)的方式,每周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家长。结果性评价上,除进行技能测试,如考察颠球、传球准确率外,增加“赛事表现评价”,在班级联赛中对学生的战术执行、规则遵守情况进行评估,避免单一技能评价带来的局限性。此外,每次课后组织 5 分钟学生自评与互评活动,让学生自主评价“本次课是否努力”“是否帮助队友”,小组内互评“队友的优点与需改进之处”,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尊重他人的意识,契合体育品德的培育目标。
结束语
小学足球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优化足球教学并非单纯提升学生的足球技能,而是通过分层化的内容、互动化的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与协同化的场景,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提升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塑造体育品德。未来,小学足球教学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球育人”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健康与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奕婷 . 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足球教学的应用分析 [J].家长 ,2020,No.342(20):11-12.
[2] 陈良森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10(14):153-154.
[3] 何惠珍 . 体育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足球教学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0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