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王旭利
慈溪市新浦镇胜北小学
摘要: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学习与评价往往被割裂开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导向、评价反馈滞后等问题。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则强调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旨在构建一个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反馈及时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引言:
习作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其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习作练习;通过科学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及时、准确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明确方向,从而不断提升其习作水平。
一、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协调统一。在习作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明确习作的教学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一致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习作教学中,学生摆脱被动接受,成为积极主动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习作目标,投入创作过程。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运用习作技巧,提升作品质量。通过自评和互评,他们反思作品,改进提升。这种教学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形成独特风格,全面发展基础奠定。
(三)增强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设计习作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水平的学习任务和挑战。同时,通过针对性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策略
(一)明确习作教学目标,细化评价标准
在“我来编童话”这一富有创意与想象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目标需全面覆盖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知识目标聚焦于基础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掌握童话创作的基本构成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角色的设定与塑造、情节的编排与推进、背景的描绘与渲染等,这些元素是构建童话世界的基石。能力目标则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构思,创造出既独特又连贯的童话故事,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素养目标则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童话创作这一载体,引导学生探索人性的美好,传递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诚实、勇敢、善良、友爱等,这些品质将伴随学生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我来编童话”习作教学中,明确并细化这些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前提。
(二)设计情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上,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次以“我的家庭趣事”为主题的习作课上,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场角色扮演活动,旨在通过生动的情境再现,帮助学生挖掘家庭生活中的趣事,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活动开始前,教师简要介绍了活动规则:每位学生需选取自己家庭中一件有趣或温馨的事件,然后邀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事件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对话和动作表演,重现当时的场景。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还鼓励学生们使用简单的道具,如用纸板做成的小话筒、用彩笔绘制的背景板等,来丰富表演内容。随着活动的进行,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学生表演了与家人一起包饺子时的趣事,有的则重现了家庭游戏夜的欢乐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展现了出色的表演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生活的美好与乐趣,这为后续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挚的情感基础。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围绕自己的表演内容,思考并记录下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和感受。由于有了前面的情境体验,学生们在写作时显得游刃有余,不仅内容生动有趣,而且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深深的热爱与珍惜。
(三)注重过程指导,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注重过程指导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例如,在一次以“记一次游戏”为主题的习作课上,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开始写作,而是先组织了一场简单有趣的接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乐趣,积累素材。游戏结束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引导学生们回忆游戏的各个环节,包括游戏的准备、进行、高潮以及结束等,鼓励他们详细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插入写作技巧的指导,比如如何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绘游戏的激烈程度,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段落安排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这些指导都是基于学生实际的游戏体验,因此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点头赞同。随后,教师让学生们开始写作,并鼓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回顾讨论的内容,以及教师给出的写作技巧。在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们的写作错误,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议。对于一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是耐心地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完善文章。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活万花筒》单元围绕“描绘多彩生活”编排了多篇课文和习作例文,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感受。在评价时,除了关注学生的习作成果,还应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和小组活动表现,来评价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在《生活万花筒》习作单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写作过程中的得失;同时,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此外,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习作评价中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结语: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其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学生则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习作技巧,还学会了如何自我反思和评价,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明确习作目标、设计情境教学活动、注重过程指导、实施多元化评价以及及时准确的反馈,我们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严谨又充满活力的习作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玲.小学高年级创意习作教学的策略探究[D].临沂大学,2024.DOI:10.44252/d.
[2]张凯雯.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DOI:10.2723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