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拉卓玛
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昌果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0700
一、引言
贡嘎县地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4000 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 2-5°C ,年降水量 400-600mm ,降水集中在 6-8 月,无霜期短(约 90-120 天),土壤以沙壤土和壤土为主,肥力中等偏下。青稞作为当地耐寒、耐旱的优势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约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60% 以上,是农户主食如糌粑、饲料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核心原料。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贡嘎县青稞种植面临低温冻害、干旱频发、病虫害加重等问题,加之部分农户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导致青稞产量波动较大,品质参差不齐,制约了当地青稞产业的升级。因此,研究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青稞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对稳定青稞产量、提升品质、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青稞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青稞优质高产的基础,需遵循“耐寒、耐旱、抗病、适配当地气候”的原则。结合噶贡县气候特点,选择以下优良品种:
1. 甘青4 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培育,具有耐寒性强(可耐受-5℃短期低温)、耐旱、抗条纹病的特点,籽粒饱满,千粒重 45-48 克,平均亩产220-250 公斤,适合噶贡县中高海拔(3200-3800 米)地区种植;
2. 藏青 2000:引自西藏自治区,适应性广,抗倒伏能力强,籽粒蛋白质含量 12%-14% ,适合加工青稞米和青稞粉,平均亩产 200-230公斤,适合贡嘎县低海拔、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
3. 本地优选品种:对当地传统青稞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保留其耐旱、适应当地微气候的优势,搭配优良品种混种,提升田间抗风险能力。
(二)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可有效预防种传病害,提高发芽率。具体步骤如下:
1. 晒种:播种前7-10 天,选择晴天将种子摊晒2-3 天,每天晒4-5小时,通过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同时提高种子的发芽势;
2. 浸种:采用 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 4-6 小时,或用 50% 温水浸种 20 分钟(期间不断搅拌),捞出晾干,可有效预防青稞条纹病、黑穗病;
3. 拌种:播种前用 20% 辛硫磷乳油 100 毫升加水 5 公斤,拌种 50公斤,堆闷3-4 小时,可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同时搭配 0.2% 磷酸二氢钾溶液拌种,提升种子苗期抗逆性。
(三)选地整地
1. 选地: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 ⩾30 厘米)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避免连作,优先选择前茬为豆类、油菜的地块,实行3 年以上轮作;
2. 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 25-30 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次年春季播种前,进行浅耕(10-15 厘米),结合耕地施基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 2000-3000 公斤、尿素 10 公斤、过磷酸钙30 公斤、硫酸钾5 公斤,将肥料均匀混入土壤,耙平耙细,做成宽2-3米的平畦,确保畦面平整,无大土块,便于播种和灌溉。
(四)播种技术
1. 播种时间:根据贡嘎县气候特点,适宜播种期为 4 月中下旬至 5月上旬(地表温度稳定在 5℃以上),过早播种易受低温冻害,过晚则缩短生育期,影响产量;高海拔地区可适当提前 1-2 天播种,低海拔地区可延后1-2 天,避免花期遭遇集中降雨;
2.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20-25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沙壤土可稍深,壤土稍浅),确保种子均匀分布,避免漏播、重播;
3.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调整,一般每亩播种 15-20公斤。肥力较高地块播 15-18 公斤,肥力较低地块播 18-20 公斤,保证基本苗数每亩25-30 万株。
(五)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出苗至分蘖期)
查苗补苗:出苗后7-10 天,及时检查田间苗情,对缺苗断垄地块,用备用种子浸种催芽后补种,或移栽稠苗地块的幼苗,确保全苗;
除草:苗期杂草易与青稞争夺养分,可在青稞 3-4 叶期,每亩用72%2,4- 滴丁酯乳油 50 毫升加水 30 公斤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对禾本科杂草(如稗草),人工拔除,避免使用除草剂损伤青稞;
追肥:分蘖期每亩追施尿素 5-8 公斤,结合浅锄松土,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弱苗地块可适当增加追肥量。
2. 中期管理(拔节至灌浆期)
水肥管理:拔节期是青稞需水需肥关键期,若遇干旱,及时灌溉(采用沟灌或滴灌,避免漫灌),每亩灌水 30-40 立方米;同时每亩追施尿素 3-5 公斤、硫酸钾 2-3 公斤,提高抗倒伏能力和籽粒灌浆效率;灌浆期若降水不足,再灌溉1 次,确保籽粒饱满;
防倒伏:高海拔地区风力较大,拔节期可喷施 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抗倒伏能力;对密度过大、生长过旺的地块,适当疏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后期管理(成熟期)
控水:成熟期停止灌溉,避免籽粒含水量过高,影响品质和收获;
防早衰:若叶片出现黄化早衰现象,每亩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50 公斤,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积累。
三、青稞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贡嘎县青稞病虫害以“病害为主、虫害为辅”,常见病害包括青稞条纹病、锈病(条锈病、叶锈病)、黑穗病,常见虫害包括蚜虫、青稞吸浆虫、蛴螬。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减少农药残留。
(一)主要病害防治
1. 青稞条纹病
症状:苗期叶片出现淡黄色条纹,后期条纹变为褐色,叶片干枯,籽粒瘪瘦;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甘青4号),实行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化学防治:种子处理( 25% 多菌灵 500 倍液浸种),发病初期每亩用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克加水 30 公斤喷雾,间隔 7-10天喷1 次,连喷2 次。
2. 青稞锈病
症状:条锈病叶片出现黄色条形孢斑,叶锈病叶片出现红褐色圆形孢斑,严重时叶片布满孢斑,光合作用受阻;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避免过量施氮,增强植株抗病性;
生物防治:释放天敌(如捕食性螨类),或喷施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CFU/ 克)500 倍液,抑制病原菌扩散;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80 克加水 30公斤喷雾,或 43% 戊唑醇悬浮剂20 毫升加水30 公斤喷雾,连喷2-3 次,间隔10 天。
3. 青稞黑穗病
症状:穗部变为黑粉(病原菌孢子),外包薄膜破裂后黑粉散落,只剩穗轴;
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避免连作,播种时浅播,促进种子快速发芽;
化学防治:种子处理( 50% 温水浸种 20 分钟),或用 2% 戊唑醇种子处理剂拌种(药种比1:500)。
(二)主要虫害防治
1. 青稞蚜虫
危害:以成虫、若虫吸食青稞叶片、嫩穗汁液,导致叶片发黄、籽粒灌浆不足,同时传播病毒病;
物理防治:每亩放置 20-30 块黄板(涂黏虫胶),悬挂高度与青稞植株顶部齐平,诱杀有翅蚜虫;
生物防治:释放七星瓢虫(每亩释放 1000-1500 头)、蚜茧蜂,或喷施 1.8% 阿维菌素乳油2000 倍液;
化学防治:蚜虫发生盛期(百株蚜量超过 500 头),每亩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 克加水 30 公斤喷雾,或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克加水30 公斤喷雾。
2. 青稞吸浆虫
危害:幼虫钻入颖壳内吸食籽粒汁液,导致空粒、瘪粒,严重时减产 30% 以上;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深耕翻土(冬季深耕 20 厘米以上),破坏吸浆虫蛹室;
物理防治:成虫羽化期(青稞抽穗期),每亩放置5-10 个诱捕器(内置糖醋液:糖: 醋: 水=3:4:10,加少量敌百虫),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幼虫孵化期(青稞扬花期),每亩用 40% 辛硫磷乳油5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2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
3. 地下害虫(蛴螬、蝼蛄)
农业防治:施用腐熟农家肥(避免生肥带入虫卵),灌水淹杀幼虫;物理防治:蝼蛄发生期,用炒香的麦麸拌 40% 辛硫磷乳油(药 :麦麸 =1:50 ),制成毒饵,每亩撒施 2-3 公斤;
化学防治:播种时种子拌种( 20% 辛硫磷乳油),或苗期每亩用50% 辛硫磷乳油100 毫升加水50 公斤灌根。
四、结论与展望
贡嘎县青稞种植需充分结合当地高海拔、低温、降水不均的生态条件,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环节优化优质高产技术,同时针对条纹病、锈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构建“农业 + 物理 + 生物 + 化学”的综合防治体系,才能实现青稞产量提升、品质改善。
未来,贡嘎县青稞产业需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加大优良品种引进与本地化选育,培育适配当地气候的抗逆品种;二是推广轻简化种植技术(如机播、无人机植保),降低农户劳动强度;三是发展青稞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四是建立“政府 + 科研 + 合作社+ 农户”技术推广模式,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青稞栽培技术规范 [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2]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青稞病虫害综合防治手册[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
[3] 王建国,李娟 . 高海拔地区青稞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J]. 农业科技通讯,2022(8):234-236.
[4] 张莉,刘伟 . 青稞条纹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J]. 植物保护,2021(3):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