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燃气管道施工中的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研究

作者

万艺航

江门新会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广东省江门市 529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基础设施密集化建设,燃气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建筑工程的交叉作业日益频繁,第三方无意或违规施工引发的管道破损、泄漏甚至爆炸事故屡见报端(如某市地铁施工挖断高压燃气管导致爆燃事件)。此类事故不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更威胁公共安全。

一、燃气管道施工中第三方破坏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1.1 机械挖掘类破坏

这是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第三方破坏类型,多发生在管道周边 3米范围内的其他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若未提前查询地下管线分布,使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盲目开挖,易直接挖断或刮伤管道。此类破坏具有突发性强、后果严重的特点。根据破坏程度不同,可分为:管道穿孔(泄漏量较小)、局部开裂(泄漏量中等)、完全断裂(瞬间大量泄漏,易引发爆炸)。

1.2 占压与侵占类破坏

表现为在燃气管道施工区域违规搭建临时建筑、堆放建筑材料或停放重型车辆。施工围挡外的商户或居民为方便,可能在管道上方(规划红线内)搭建临时工棚(荷载达 5-10kN/m ²),长期荷载会导致管道变形(椭圆度超 3% );重型车辆(如 20 吨以上货车)停靠在管道上方地面,会使土壤压力骤增,造成管道接口松动(尤其是PE 管热熔接口,抗剪切能力较弱)。

1.3 违规作业类破坏

包括在管道安全距离内(通常为 5 米)进行焊接、切割等明火作业,或违规钻探、打桩等。明火作业产生的火花可能引燃泄漏的燃气(天然气爆炸极限 5%-15% ),2023 年某工地在燃气管道旁进行电弧焊作业,引燃泄漏燃气,造成 20m2 施工区域火灾;打桩作业的振动(振幅>2mm )会导致管道防腐层脱落,加速管道腐蚀,缩短使用寿命。

1.4 意外撞击类破坏

主要由车辆或机械撞击施工围挡、管道临时支架引发。施工区域若位于主干道旁,失控车辆(如刹车失灵的货车)可能撞毁围挡,直接冲击裸露的管道,导致管道变形或支架倒塌;场内工程机械(如装载机)作业时操作不当,也可能撞击管道,尤其是弯头、三通等薄弱部位(应力集中系数达1.5-2.0)。

二、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2.1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2.1.1 施工环境指标(权重0.3)

包括周边施工密度(500 米范围内其他工程数量,0-5 个)、交通流量(日均车流量,0-10000 辆)、地下管线复杂程度(与其他管线交叉次数,0-8 次)。例如,周边有 3 个以上施工项目的区域,该指标赋值为高风险。

2.1.2 第三方行为指标(权重0.35)

涵盖施工单位资质(有无地下管线施工经验)、人员培训情况(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 0-100% )、历史违规记录(近3 年第三方破坏次数,0-3 次)。其中,无资质施工单位作业的区域,行为风险直接判定为高。

2.1.3 管道特征指标(权重0.2)

包含管道材质(钢管 /PE 管)、管径( DN⩽200/DN>200 )、施工阶段(开挖 / 焊接 / 回填)。 DN>400 的钢管在开挖阶段,因暴露时间长,风险赋值较高。

2.1.4 防护措施指标(权重 0.15)

包括警示标识密度(每100 米标识数量,0-5 个)、监控覆盖率(视频监控覆盖比例, 0-100% )、巡查频次(每日巡查次数,0-4 次)。无监控覆盖且巡查不足2 次/ 日的区域,防护风险为高。

2.2 评估方法与流程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专家打分(邀请 10名燃气安全工程师)构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CR 值 <0.1 ,确保权重合理性。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各指标风险划分为“低、中、高”三级,采用隶属度函数计算综合风险值(0-100 分),其中:0-40 分为低风险,41-70 分为中风险,71-100 分为高风险。

评估流程分为四步: ① 资料收集(周边工程档案、管道参数等);② 现场勘查(核实环境与防护情况); ③ 指标打分(按实际情况对 12项指标赋值); ④ 综合计算(得出风险等级)。某燃气管道施工项目应用该体系,识别出 3 处高风险区域(占总长度的 12% ),与后续实际发生的2 起第三方破坏事故地点完全吻合,验证了评估的准确性。

三、第三方破坏风险的全流程防控措施

3.1 事前预防措施

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施工前 7 天,通过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向周边 500 米范围内的施工单位推送燃气管道施工信息(位置、埋深、施工时段),并签订《安全协同协议》,明确双方监护责任。建立“燃气施工- 第三方工程”联络群,实时共享施工进度(如当日开挖区域),避免交叉作业冲突。

技术防护强化:在高风险区域(如交叉路口、工业园区)的管道上方铺设警示带(埋深 30cm ,每米含 5 个金属探测点),并安装智能警示桩(内置GPS 与振动传感器,受到机械撞击时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同时推送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对裸露管道采用防撞护栏(高度1.2 米,抗冲击能力 ⩾50kN )防护,弯头处增设弧形护板(厚度 ⩾8mm )。

3.2 事中监控措施

智能监控系统应用:高风险区域布设高清视频监控(分辨率 400万像素,夜视距离 ⩾50 米)与光纤预警系统(沿管道敷设分布式光纤,定位精度 ±5 米),可实时监测挖掘振动(频率 20-200Hz )、管道位移(精度 0.1mm )。当检测到机械靠近管道3 米范围内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

动态巡查机制:低风险区域每日巡查1 次,中风险区域每日2 次,高风险区域每日 4 次(含夜间巡查)。巡查人员配备手持管线仪与便携式燃气检测仪(检测精度 0-100%LEL ,响应时间 <10 秒),重点检查警示标识完好性、有无违规作业迹象。发现疑似挖掘行为时,立即上前制止并核查施工许可,无许可的责令停工并上报城管部门。

作业面隔离管理:在管道施工区域设置硬质围挡(高度 2.5 米,抗风等级 ⩾10 级),围挡外 5 米设置警戒线,出入口安排专人值守(持证上岗),严禁无关人员与机械进入。与其他工程交叉作业时,设置临时隔离带(采用钢板桩,深度 ⩾1.5 米),确保燃气管道与第三方施工区域保持3 米以上安全距离。

3.3 事后应急措施

应急响应预案:制定第三方破坏事故专项预案,明确“报警- 关阀-疏散- 处置”四步流程。报警电话(119、12345)与企业应急指挥部(24小时值守)联动,接警后15 分钟内应急队伍(配备抢险车、防爆工具)抵达现场。关阀人员需在30 分钟内关闭上下游阀门,切断气源。

泄漏处置技术:燃气泄漏时,立即划定警戒区(半径 ⩾50 米),禁止明火与非防爆设备进入,使用防爆风机(风量 ⩾5000m ³/h)驱散积聚燃气。小口径管道( DN⩽200 )穿孔可采用带压封堵技术(如机械卡箍,耐压 ⩾0.4MPa );

结语: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未来可进一步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管道施工数字模型,模拟第三方破坏影响)、无人机巡检(提升复杂区域巡查效率)等新技术,提升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玉杰 , 李军 , 李程 . 国内外燃气管道失效率及失效原因对比与归纳 [J]. 煤气与热力 ,2019,039(002): 后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