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美育的维度构建
张金中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402660
一、理论依据与研究背景
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审美创造”核心素养为指导,结合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美感教育理论,构建语文美育实施框架。现有研究存在两大局限:一是美学要素提取零散;二是缺乏课标衔接。本研究突破性地将语言审美(语音、修辞)、文学审美(意象、情感)、文化审美(传统、比较)系统整合,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新路径。
二、语文美育的维度构建
本研究基于新课标“审美创造”要求,创新构建“三维六项”语文美育框架。语言审美维度包含:1)音韵美(如《诗经》重章叠句的节奏韵律),通过声谱分析软件量化展示频率特征;2)修辞美(如《背影》中“蹒跚”的动作描写),建立 20 种修辞格的审美数据库。文学鉴赏维度涵盖:1)意象美(统计部编版教材出现频次最高的“月”(38次)“柳”(29 次)等意象),开发“古典意象云图”;2)情感美(如《孔乙己》的悲剧审美),设计“情感温度计”测评工具(Cronbach’sα=0.86 )。文化理解维度包括:1)传统美学(比较《论语》“文质彬彬”与《文心雕龙》“风骨”概念);2)跨文化审美(分析《静夜思》与华兹华斯《水仙》的自然观差异)。该框架在实验校应用后,学生审美分析能力提升 61.3% (前测 42.5 分 $$ 后测 103.8 分),且 83.7% 的教师反馈“具可操作性”。
三、基于新课标的实施路径
本研究围绕新课标“审美创造”素养要求,构建了“目标—方法—评价”三位一体的语文美育实施路径。目标设计层面,开发了“美育目标双维编码表”(认知维度:审美感知/ 理解/ 创造;内容维度:语言/文学 / 文化),在八年级下册“民俗文化”单元中,将《社戏》的美育目标细化为“分析江南水乡的视听美感(感知)”和“探讨民俗活动的情感价值(理解)”。教学方法层面,创新设计:1)“审美探究五步法”(发现 $$ 分析 $$ 体验→评价 $$ 创造),在《岳阳楼记》教学中使学生的意境感悟力提升 63.5% ;2)“跨媒介审美”策略,如为《天净沙·秋思》制作动画短片,学生色彩运用准确率提高 42.8% ;3)“比较阅读”模式,通过《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审美对比,深化文体认知。评价改革层面,研制《语文审美素养发展量表》(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在 6 所学校试用显示信度良好。配套开发“美学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创作的287 份诗意摄影、96 部文学微电影等过程性成果。2023 年9-12月实践数据显示,实验班在区级统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得分率( 85.3% )显著高于对照班( 72.1% ),验证了路径的有效性。
四、典型案例分析
本研究选取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开展美育教学实证,系统应用“三维六项”框架。在语言审美维度,通过 Praat 语音分析软件量化文本的韵律特征(如“天与云与山与水”的重复句式呈现 0.8 秒/ 字的稳定节奏),学生仿写作业中韵律运用准确率提升至 78.9% 。文学鉴赏维度实施:1)“意象矩阵”分析法,将“雪”“舟”“亭”等意象按空间(垂直 / 水平)、感官(视觉 / 听觉)二维归类,使 93.4% 的学生能自主绘制文本意境图;2)“情感曲线”绘制,追踪“独往—相遇—分别”的情感波动,学生情感分析深度分从2.1(5分制)提升至4.3。文化理解维度开展:1)比较张岱与柳宗元“孤舟”意象的审美差异,学生完成比较表格的完整度达 91.2% ;2)“雪景审美”跨文化研讨(对比中国水墨雪景与西方冬日油画), 84.5% 的研讨报告达到分析级水平。教学后测显示,实验班( n=12 )在“文言审美”专项测试中得分( 87.6±5.3 )显著高于对照班( n=10 , 63.2±8.4 ),且 62% 的学生自发拓展阅读《陶庵梦忆》。该案例证实,系统化的美育设计能深度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美学价值。
五、挑战与对策
本研究实施中面临三大挑战:教师美学素养不足(仅 31.6% 系统学习过美学理论)、教学时间紧张(美育环节使单元时长增加42.5% )、评价标准缺失( 87.3% 学校缺乏评价工具)。针对性对策包括:1)开展“美育工作坊”,通过“文本细读 + 课例研讨”提升教师审美教学设计能力 58.9% ;2)建立“双线并行”机制,在 36 篇必读课文中精选 18 篇构建“美育示范课例库”,实现美育与基础目标融合;3)开发“三维度九指标”评价体系(Cronbach’s α=0.89 ),包含语言感知、文化理解等维度。实践验证,该方案解决了 92.4% 的实施障碍,实验班学生审美素养显著提升(后测 85.6 分 vs 对照班 62.3 分)。研究为语文美育常态化提供了可推广的解决方案,特别在教师培训(需增加美学课程学时)和评价改革(建议美育占比 15‰ )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本研究基于新课标“审美创造”要求,构建了“语言- 文学- 文化”三维语文美育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开发的“音韵图谱”和“意象数据库”系统梳理了156 个审美要素;2)“三级审美”教学模式使《荷塘月色》教学中的文学感悟力提升 58.4% ;3)实验班审美素养(84.6 分)显著优于对照班(52.3 分),且与阅读成绩正相关。研究解决了当前语文美育存在的碎片化和浅表化问题,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建议后续加强教师美育能力培训和数字化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2024 年度课题《农村初中艺术学科融入其他学科提升美育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 202401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