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研究

作者

肖尔各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泽鲁小学 6150000

引言:

教育改革将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入教学活动,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上激发教育活力。在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得到了更多关注,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发扬学生特长的重要性。因此,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更加广泛,由此衍生了一系列教学模式和方法。分层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应当将其融入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分层教学的教育价值

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能力特长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水平相近的群体,以实现更科学合理的教学分组,并且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目标,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获得较为合适的教育支持,稳步提升素质能力。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优势特长更加突出,助力个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1]。站在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角度分析,分层教学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使教育工作者拥有更多选择,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更加恰当的方法,优化并完善教学工作。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方案是教师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教师为达成知识教学目的进行的广泛思考。以分层教学为目标开展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明确课堂重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以更好地引导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能力层次出发,教师分别设置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明确各个层次学生应当掌握的学科能力,详细规划课堂教学流程。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以下简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基础较差、数学思维发展不完善的学生,需要掌握简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小数乘法题目;基础一般但是较为好学的学生,则可以在巩固学科基础的同时适当提高学习难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全面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对于基础扎实、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引入教材以外的内容,培养数学思维。

(二)分层设计学习任务

分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细化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学习任务的难度需要与学生的基础能力相适应,既要保证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又要合理把控任务难度,以免难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无法有效提升学科能力[2]。除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个性化任务外,还应布置面向全体的统一任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分层教学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以知识理解为主,探索多边形的内涵、特点、基本性质,夯实学科基础;中层次学生参与到多边形面积计算活动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出题并计算结果,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思考其他解题思路;高层次学生则深入探究多边形图形的规律,总结计算多边形面积的规律、技巧和方法。

(三)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在面对陌生知识和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已有的思路分析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不同,在学习不同部分的理论知识时呈现出不同效果。教师应当在分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通过教学引导弥补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不足,最大化发挥学生个人能力。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对于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在提供教学用具、讲解基础知识后,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在翻转课堂中强化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解题思路和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个人能力;反之,面对无法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立体图形的学生,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微课视频、模型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多角度展示并解读图形旋转、平移等运动形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能力特长出发,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挥个人特长,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方式促进个人进步。在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分层教学为核心,抓住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特点,通过优化教学方案设计的方式铺垫分层教学活动,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确定教学方法,打造学生满意的数学课堂,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爱荣 .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分层教学的设计策略与实践 [J].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10):72-74.

[2] 宋加银 . 探究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3,(1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