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RG 的住院病案首页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王美娇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五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国家医疗保障局指出,病案管理是 DRG 分组核心环节,要求医疗机构通过智能化校验工具和专项督查,提升病案首页完整度、合格率与准确性。病案首页作为患者住院信息浓缩摘要,包含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等,其数据质量直接影响 DRG 分组权重计算、病例组合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关键指标。但是,当前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诊断选择错误、手术操作漏填、编码映射混乱等问题,导致 DRG 入组率低、分组偏差和医保基金结算风险。因此,研究基于 DRG 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DRG 模式下病案首页质量控制现状
(一)诊断与手术操作填写不规范
诊断与手术操作填写不规范是 DRG 模式下病案首页质量控制核心缺陷之一。例如,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入院后出现肺气肿和呼吸衰竭,若仅记录入院诊断而忽略并发症,将导致DRG 分组偏离实际资源消耗。此外,手术操作漏填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诊断性操作和介入治疗,临床医师经常因操作习惯或认知不足而忘记填写,导致手术组病例被误归为药物治疗组,直接影响医院收益。
(二)编码映射与转换错误
临床版与医保版编码映射冲突是编码质量核心问题。我国推行ICD-10-CM/PCS 编码体系时,临床版与医保版编码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临床版“硬膜外血管瘤”编码为“D18.003”,而医保版需扩展为“D18.000x023”,若未通过编码转换工具自动映射,DRG 分组系统将无法识别该诊断,导致病例被归入“未特指疾病组”,权重降低 50% 以上。同时,编码员对规则理解偏差也较为常见。部分编码员过度依赖系统自动生成编码,未结合病历内容人工校验。若编码员未修正,DRG 分组将低估病例严重程度,导致医院收益损失。
(三)信息化质控工具应用不足
系统强控规则缺失是病案首页低级错误频发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部分医院HIS 系统仅设置基础校验规则,如“主要诊断不能为空”“出院日期不能早于入院日期”等,但对逻辑错误或临床合理性缺乏智能校验。例如,某三甲医院 2023 年质控数据显示, 32% 病案首页存在“主要诊断与手术操作不匹配”问题,但系统仅拦截其中 15% ,其余需人工审核发现,效率低下且易遗漏。另外,数据集成与共享不足制约质控效能。病案首页数据分散于 HIS、EMR 等平台,但系统间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同步延迟或丢失。例如,患者手术记录已录入EMR,但 HIS 系统未实时更新手术操作字段,编码员需手动核对,增加出错风险。
(四)多级质控体系缺失
职责分工模糊导致质控流于形式。病案首页填写涉及门诊收费处、临床科室等部门,但多数医院未明确各环节职责边界。例如,患者基本信息由门诊录入,但住院期间信息变更未同步至病案首页,导致数据不一致。同时,培训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削弱质控动力。临床医师普遍缺乏DRG 分组规则与病案首页填写规范系统培训,部分医师认为“质控是编码员的工作”,对数据质量漠不关心。此外,医院未将病案首页质量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或考核指标单一,未与奖金分配、职称晋升挂钩,难以形成长效激励。
二、基于DRG 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策略
(一)构建 PDCA 循环管理模型
基于 DRG 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可以从构建 PDCA 循环管理模型入手。Plan 阶段可以制定《病案首页填写规范手册》,明确主要诊断选择流程、手术操作填写标准及编码映射规则。Do 阶段一方面是推动临床培训场景化,针对外科开展“手术操作填写工作坊”,通过案例演示区分主要手术与辅助操作;针对内科设计“并发症排序沙盘推演”,强化合并症与并发症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编码员驻点机制,编码员每日参与临床晨会,实时解答编码疑问,并通过“首页质控钉钉群”实现5 分钟内响应。Check 阶段重点是完善三级质控流程。一级质控(临床科室)需 24 小时内完成运行病历初审,重点核查逻辑错误。二级质控(病案科)需 48 小时内完成终末质控,利用 DRG 预分组系统标记高风险病例。三级质控(医务科 + 医保办)应进行月度抽检并通报缺陷 TOP3 科室,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Act 阶段可以建立缺陷闭环管理机制,病案科退回问题病历至临床科室,医生修改后由编码员复核归档,超时未改则扣减绩效。
(二)加强编码员与临床医师培训
基于 DRG 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需加强编码员与临床医师培训。一方面,定期组织 ICD 编码规则考试,要求编码员掌握肿瘤形态学编码、并发症编码、症状编码等高级技能;开展“编码员驻点临床”活动,通过参与查房、病例讨论提升临床知识水平。引入国际编码认证体系,鼓励编码员考取专业资质,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强化临床医师培训。将 DRG 分组原理与病案首页填写规范纳入医师继续教育课程,每年至少完成 16 学时培训;设计“模拟 DRG 分组”互动游戏,帮助医师理解不同诊断与手术组合对分组结果的影响。
(三)强化信息化质控手段
强化信息化质控手段,可以发挥 AI 辅助质控系统优势,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分析出院记录、手术记录与病案首页的一致性。例如,AI 引擎可自动识别“出院记录中描述‘行冠状动脉造影’”但病案首页未填写该操作的问题,并触发预警;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DRG 分组结果,与实际分组对比,标记潜在错误。同时,完善数据对标管理,接入国家医疗质量数据系统,对比本院CMI 值、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等指标与标杆值差距。例如,若本院心血管内科 CMI 值低于同级别医院平均水平,分析发现主要诊断选择偏轻,针对性加强医师培训。
(四)完善多级质控体系
完善多级质控体系,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明确职责分工。例如,门诊收费处负责患者基本信息初始录入,并与身份证、医保卡信息自动校验,确保准确性;临床医师填写诊疗信息并确保出院记录、手术记录、病案首页“三一致”;编码员完成 ICD 编码映射与终审,参与临床查房与病例讨论,提升临床知识水平;信息科维护HIS、EMR 与病案系统的字典库同步,确保编码版本一致;医保办监控 DRG 入组率与分组权重,分析异常病例原因,协同医务科制定改进措施。另一方面,协同机制常态化。设立病案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副院长牵头,医务科、病案科、信息科、临床科室代表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建立“临床 - 编码 - 信息”三方沟通平台,如每月举办“编码疑难病例讨论会”,选取典型病例分析主要诊断选择逻辑,统一编码标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进步,基于 DRG 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需着力构建“制度 - 技术 - 人员”三位一体管理体系,通过 PDCA 循环实现持续改进,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质控效率,强化多部门协同与培训教育。未来,相关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病案数据溯源中应用,以及基于大数据 DRG 分组预测模型,为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保支付改革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蕾 . 某三级医院死亡病例住院病案首页质量分析 [J]. 中国病案 ,2025,26(05):26-29.
[2] 张默 , 张春霞 , 刘红 .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背景的住院病案首页质量控制对病案首页填写的完整性、准确性的影响 [J]. 临床研究 ,2025,33(05):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