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路径探究
高吕颖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6
现阶段,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有关量感的研究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所谓量感,指的就是人们对于事物大小、事物数量、事物比例等方面的感知度与精准度,其中包括学生们对于数字、质量以及尺寸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量感进行培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与学习技巧,也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实践运用以及问题解决等能力。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就需要积极探索量感可视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1 引领学生类比推理,增强量感可视能力
量感培养的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量感可视化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依据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年龄特征,保证他们可以充分理解。利用可视化材料与可视工具,则能够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各样与数学相关的实物模型、图像内容以及图表内容,从而对学生们的思考与观察等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引领他们采取类比推理的形式来解决数学问题。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观察操作,带领他们从感知数据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例如:在讲解“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先为学生们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相关故事内容 [1]。随后在课堂当中,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们观察这些人民币的外观,比如颜色、图表以及形状等等。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现在有一张 10 元纸币,那么能够兑换多少 1 元纸币呢?”“那如果我有一张 20 元纸币,能够兑换多少 1 元纸币?”通过这种类比氛围,能够带领学生们进行类比推理,只需要完成第一个问题,便可顺利解决第二个问题,从而增强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的量感可视化能力。
2 创设可视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学习理解
量感也属于学生们对于事件与事物的一种直观感受,借助训练量感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们充分了解当前的世界特点,并借此对学生们的估测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在不借助任何检测工具的基础上,便可直接通过推理获取结论。而所谓的估测能力锻炼,指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估测结果,但要避免胡乱推测。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们通过量感可视化估测的方式进行估测能力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估测精度,加深他们的学习理解。例如:在讲解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便可纤维学生们准备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随后要求学生们与自己的同学进行对比交流,总结出这些三角形的类型。接着便可要求学生举例,同时解释生活中的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类型,带领学生们借助视觉观察的方式学习本课知识,这样能够进一步优化他们的学习体验,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于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与掌握[2]。
3 发挥网络可视作用,优化学生直观感知
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借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在当前的网络背景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量感,便可借助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提升学生们的学习与立即诶效果。因为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所以教师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借助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对学生们的量感进行培养,并为他们呈现出具有可视化特点的数学内容[3]。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这个经典数学问题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理解困难的问题,此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们通过网络渠道查找解题办法,比如利用百度搜索这个问题的讲解视频,或者利用 AI 工具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在不同渠道下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开阔他们的学习思维与学习视野,优化他们在学习中的直观感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网课学习活动,让学生们通过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学习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培育他们的数学量感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中,通过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实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小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在生活实践当中加以运用,从而培育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红侠 .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路径探究 [J]. 教学与管理 ,2025,(08):40-42.
[2] 孟收获 .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开展路径分析 [J]. 学苑教育 ,2025,(02):19-21.
[3] 赵文婷 .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开展路径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3,(3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