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掖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杨学文
甘肃省张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张掖市城市综合开发办公室 甘肃张掖 734000
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辖一区五县,市域总面积3.86 万平方公里,止2024 年底全市总人口109.99 万人,城镇化率 56.29% ,其中,市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77.91 平方公里,建成区45.28 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 万人,城市建设进入了存量改造提升,增量建设优化的阶段,总结“十四五”成效,抢抓城市更新政策机遇,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现结合张掖市实际,就“十五五”期间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提出几点意见建议,同大家商榷。
一、聚焦城市性质,科学赋能定位
城市性质确定和功能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准确的城市性质定义和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决定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体现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让城市充满无限生机活力和魅力。省政府2005 年5 月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确定张掖市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之一”,2014 年4 月关于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确定张掖市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湿地生态之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资源丰富的甘肃西部中心城市,甘肃省重要的商贸流通、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2024 年3 月关于张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批复确定张掖市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经济带重要枢纽城市和宜居宜游宜业宜乐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西北地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核心区、丝绸之路重要旅游节点、河西走廊经济带中心枢纽、河西清洁能源产业基地。”这三次批复每隔10年定位一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高度概括了张掖在全国、全省、河西地区的地位、承担的发展职能、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体现了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张掖所能的要求,这对于整个市域层面的发展是十分准确的,指引张掖市不断发展进步,逐步走向现代化。《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具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活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支撑城市运行的基本需求出发的,而非对城市在区域中地位的考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聚焦城市自身建设问题,将甘州城区性质功能概括为“生态型城市、旅游型城市”,提出建设“六宜”(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养宜游)城市,既符合省政府三次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对张掖市城市性质功能的定位,又聚焦了具体“城区发展”的自身职能,更为精炼,突出了城市个性特点。城市建设是十分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将理论研究成果落实或体现到具体城市建设活动中,才能起到战略引领、规划设计的作用。具体讲就是在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划片建设、制订城市更新“十五五”规划、年度计划中将研究确定的城市性质和具体功能进行科学配置、定性描述、量化分解到具体的片区单元,让不同的片区单元发挥不同的功能优势,承担不同的城市职能,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有序建设、更新改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个性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比如,甘州老城区,亦即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就是张掖城市的中心,也就是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个片区,也是今后城市更新改造中修复提升的重点片区,既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结构紧凑、城市功能齐全的特点,也存在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拥堵、功能混乱等不足。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今后要明确其宜居宜游宜学功能,疏解行政办公、交通物流职能,增加生态空间,控制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密度,将其建成古城新颜、绿荫环绕、人文荟萃、推陈出新的城市片区。对其他片区也应如此定性和定位。
二、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功能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城市发展。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布局形态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空间结构变化的先导,决定空间结构的变异和重组。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张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4 年3 月已经省政府批复,城市空间结构由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体两翼”(一体指中心城区,两翼指城市向东北、西北方向的两个发展片区)、“一心三区四轴”(一心指中心城区,三区指东北部产业园区、西部新城区、北部湿地生态区,四轴指南北向轴线、东西向轴线以及两条斜向轴线)的布局形态调整为“双心两廊、一核四片、一环多射”(双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黑河林场绿心;两廊:黑河、山丹河综合生态治理景观廊道;一核:张掖主城区;四片: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产品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和生态科技产业园;一环:由S05 张掖市绕城高速、G30 连霍高速共同构成的城区外围高速环;多射: 主城区至外围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农产品产业园的产城联系通道)的布局形态。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主城区进行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调整、分片建设更新,应当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在保持主城区合理肌理、空间结构、确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创新赋能“六宜”的要求,科学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建设片区,量化评估“六宜”要素,实施“三生”空间优化调整,精准安排建设项目,达到开发建设、更新改造、修复提升协同推进,城市片区功能明确、空间结构优化、特色优势明显的目的,避免碎片化、重复式建设现象发生,节约城市建设维护和市民生活成本,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三、赓续城市文脉,塑造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社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张掖城市特色曾有“一湖山光, 半城塔影, 苇溪连片, 古刹处处”“甘州城北水云乡, 每到秋深一望黄”“半城芦苇半城庙, 三面杨柳一面湖”等诸多诗意的描写,说明张掖城过去是一座山水园林之城,城市的肌理、布局有特色。现如今也因东望金(京)城、南眺祁连、西流弱水、北环湿地而美名远扬,证明其区位、自然条件绝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多年的规划建设未将这些条件优势转化为独具的城市风貌特色,历史遗存与周边建设缺乏风貌协调,历史城区风貌辐射能力较弱、新老城区意象割裂,虽然曾经进行过老城区“清雅甘州”风貌改造,新城区色彩定位,驼色,但主城区风貌片区种类多,现存欧式风、明清风、汉唐风、现代风,主体风貌未形成,城市风貌显得零乱、无特色。这就需要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借鉴、吸收全省城镇风貌特色管控规划的指导意见,深入挖掘研究,精准概括提炼,明确保护的城市肌理格局、山水空间、河湖湿地、天际线等基底要素,确定城市建筑造型、体量、高度、用材、色彩等要求,制订城市风貌特色规划,提出分区管控措施,刚性约束要求,新建标准规范,协调改造意见,严格把关,长期坚持,形成特色。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应当应用规划研究成果,根据片区功能定位,提出每个片区新建建筑特色的管控要求,既有建筑协调改造的具体意见,推进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
四、实施更新行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措施,城市更新的前提是进行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十五五”规划应当将城市体检列入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应用城市体检结果,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城市更新单元,从市政设施到街道社区、住宅小区、单栋楼体系统体检,系统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避免单项式、碎片化更新改造。具体到张掖市中心城区,城市体检的重点是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完好率、智慧化水平,公共便民设施的配建程度,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耗状况,住宅小区的宜居性。比如城市的供水供暖设施不是一次规划,统一配套建设的,而是根据城市发展多次规划分年建设累加形成的,水源水厂,热力热源多次变化,管网布设多次调整,管网的系统性、管道流量的匹配性不高,管网压力不平衡,容易爆管,运行效率不佳,有些区域水压低、水量不足,有些区域开窗冒热,有些区域寒冷难过,这就要借助城市体检进行系统复核,会诊把脉,然后纳入城市更新行动方案逐步根治。再比如在城市中水回用、两污分流方面还存在系统不完善、分流不彻底、再生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在城市更新中系统考虑、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在水生态方面需要连通城区内外水系,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强弱电方面需要解决住宅小区转供电、群众分摊电耗、同城不同价问题和弱电杆线各自为政、“蜘蛛网”问题。城市更新要求关注细微,补齐短板缺项,便民利民惠民,在过去城市建设中适老、适儿、托育、养老、无障碍环境、快递、电动车停放充电等细节性设施考虑不足或配建标准执行不严、缺失较多,随着城市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口政策放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群众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增加,就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中全面考虑安排,系统推进,精细实施,着力提升城市更新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