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蛀干害虫的种类鉴定与防治技术
山加甫
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农牧民发展中心
引言:杨树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造林绿化和工业用材树种。但在杨树种植过程中,蛀干害虫成为制约其健康生长和产量质量的关键因素。蛀干害虫隐蔽性强,在树干内部蛀食,破坏树木的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严重时导致树木枯萎死亡,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准确鉴定杨树蛀干害虫种类,掌握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于保护杨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杨树蛀干害虫的种类鉴定
(一)天牛类
天牛是杨树蛀干害虫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成虫体长 17 - 39 毫米,体黑色,有光泽。触角丝状,超过体长。鞘翅上有 20 多个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呈不规则排列。幼虫乳白色,头部褐色,前胸背板有 “ 凸” 字形褐色斑纹。光肩星天牛 1 - 2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成虫羽化后取食嫩枝皮和叶片补充营养,产卵于树干基部或主侧枝基部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幼虫孵化后,先在树皮下蛀食,逐渐蛀入木质部,形成不规则的蛀道,蛀道内充满木屑和虫粪。
(二)吉丁虫类
杨树吉丁虫主要有杨十斑吉丁虫等。杨十斑吉丁虫成虫体长 11 - 23毫米,体紫铜色,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密布刻点,鞘翅上有 10 条纵列的刻点沟,沟间有灰白色绒毛形成的斑纹。幼虫乳白色,头小,无足,体扁平,分节明显。杨十斑吉丁虫 1 - 2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树干皮层或木质部内越冬。成虫羽化后,取食叶片补充营养,产卵于树干基部或主侧枝的树皮缝隙中。幼虫孵化后,先在树皮下蛀食,形成不规则的扁平蛀道,随着虫体长大,逐渐蛀入木质部,蛀道内充满褐色虫粪。
(三)透翅蛾类
杨干透翅蛾是杨树透翅蛾的主要种类。成虫体长 11 - 21 毫米,体青黑色,形似胡蜂。前翅狭长,黑色,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扇形,全部透明。腹部有 5 条黄色环带。幼虫乳白色,头部红褐色,胸足 3 对,无腹足。杨干透翅蛾 1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成虫羽化后,白天活动,产卵于杨树幼树主干和侧枝的伤口、叶腋、芽腋等处。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食,形成蛀道,蛀道内有褐色虫粪排出,受害部位常形成瘤状虫瘿。
(四)春尺蠖
春尺蠖,又名杨尺蠖、沙枣尺蠖,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严重威胁杨树、柳树、榆树、沙枣等树种的害虫。其成虫雌雄异型,雄虫有翅、体长 10 - 15 毫米、翅展 28 - 37 毫米、体灰褐色且前翅有褐色波状横纹,雌虫无翅、体长 7 - 19 毫米、体灰褐色至黑色、腹部背面有黑刺列。卵呈长圆形、初产灰白色有珍珠光泽、孵化前变深紫色且常堆积成块并覆有雌虫腹末绒毛。老熟幼虫体长 22 - 40 毫米,体色随龄期变化,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有倒 “ 八” 字形黑纹等。蛹长 10 - 14 毫米,初淡绿后变深褐、臀棘分叉且尖端略弯。春尺蠖一年 1 代,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夏、越冬,2 月底至 3 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雄虫有趋光性,3 月中旬羽化盛期,成虫交尾后 1 - 2 天产卵于树干 1.5 米以下树皮处,卵期 13 - 30 天,4 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幼虫共 5 龄、4 龄后食量剧增,5 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春尺蠖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初孵幼虫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状,大龄幼虫可吃光叶片,受害树木轻者生长受阻、重者死亡,且连年受害易遭其他病虫害侵袭。
二、杨树蛀干害虫的防治技术
(一)打孔注药防治
打孔注药防治是一种针对杨树蛀干害虫的高效且环保的防治手段,在实际操作中选用吡虫啉乳油和杀虫双原药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吡虫啉作为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内吸性强等特点,能够被杨树快速吸收并在树体内传导,对蛀干害虫产生显著的毒杀作用。杀虫双原药则对多种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传导作用,二者配合使用,可有
效提升防治效果。
在进行打孔注药操作时,首先要借助专业的打孔注药机,选择在树干基部 30 - 50 厘米的位置进行打孔。这个高度既便于操作,又能确保药剂更好地被树木吸收和传导。各孔需均匀分布在树干的不同方位,且上下错开,如此能使药剂在树体内均匀扩散,全面覆盖害虫可能栖息的区域。在打孔过程中,孔位的选择至关重要,尽可能使孔位对准树冠上的大主枝,这样可以让药剂顺着枝干的输导组织快速输送到树冠各个部位,从而更有效地毒杀蛀干害虫。
孔深和孔径的确定需要依据树的粗度灵活调整。一般情况下,孔深控制在 6 - 8 厘米,这样的深度能够确保药剂注入到树干的木质部,让药剂更好地参与树木的水分和养分运输,从而到达害虫蛀食的部位。钻孔时向下倾角保持 45 度,这一角度既能防止药剂在注入过程中流出,又有利于药剂向树干内部渗透。注入吡虫啉原液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进行操作,以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避免对树木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施药完成后,需随即用泥巴封口,泥巴的封堵可以防止药剂挥发,确保药剂在树体内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也能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孔内影响药效。
(二)防治完成后及时浇水确保药效
在完成打孔注药防治工作后,及时浇水是确保药效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环节。浇水能够为杨树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树木的生理活动,增强其对药剂的吸收和传导能力。
当向树干注入吡虫啉乳油和杀虫双原药后,药剂需要借助树木自身的水分运输系统在树体内扩散。及时浇水可以加快水分的循环,使药剂能够更快速、更均匀地分布到树木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害虫聚集的蛀道内。若不及时浇水,药剂可能无法有效扩散,导致部分区域的害虫无法接触到足够剂量的药剂,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此外,浇水还能缓解因打孔注药对树木造成的一定程度的伤害。打孔操作会在树干上留下小孔,虽然这些小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树木造成致命影响,但及时浇水有助于树木伤口的愈合,减少病菌侵入的风险。而且,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以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树木的抗虫能力,使树木在遭受害虫侵害后能够更快地恢复生机。
(三)防治由外向内推进,先隔离带后发生区
在杨树蛀干害虫的防治过程中,采取由外向内推进、先隔离带后发生区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防治策略能够有效阻止害虫的进一步扩散,最大程度地减少害虫对杨树的危害范围和程度。
首先,在发生区的外围设置隔离带。隔离带的设置可以选用一些对蛀干害虫具有驱避或抗性的树种,如臭椿、刺槐等。这些树种能够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止害虫向未受侵害的区域扩散。同时,对隔离带内的杨树进行重点防治,采用打孔注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确保隔离带内的害虫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其成为新的虫源地。
结束语:杨树蛀干害虫的种类繁多,对杨树的危害严重。准确鉴定害虫种类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基础,通过加强检疫、采取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杨树蛀干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做到科学防治、绿色防治,以保护杨树资源,促进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对杨树蛀干害虫的监测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为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磊,周星鲁,王丽娟,胡建军.杨树抗虫分子育种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 1-14.
[2]赵越.同朔地区杨树蛀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01): 110-112.
[3]李成财.杨树主要蛀干害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 2022,(11):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