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

任晓先

南京微明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2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以及各国政策推动下,电动汽车凭借其零排放或低排放、能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 3000 万辆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在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的同时,其充电负荷也给配电网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动汽车充电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充电时间不确定等特点,大量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可能导致配电网局部区域负荷峰谷差增大、电压波动、网络损耗增加,甚至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深入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保障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分析

(一)时间分布特性

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与用户的出行规律、用车习惯密切相关。通过对大量电动汽车用户行为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充电时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工作日,多数电动汽车用户在下班后(18:00 - 22:00)将车辆接入充电桩进行充电,这一时间段内充电负荷迅速上升,形成一个充电高峰;而在非工作日,充电时间分布相对分散,除了晚上有一个充电小高峰外,上午(9:00 - 11:00)和下午(14:00 - 16:00)也会出现一定规模的充电需求 (刘振亚. 智能电网技术[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此外,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如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其充电时间分布也有所不同。公交车通常在夜间停运后集中充电,出租车由于运营时间长,充电时间较为碎片化,多利用运营间隙进行快速充电。

(二)空间分布特性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空间分布与充电桩的布局、区域人口密度、车辆保有量、交通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城市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办公区等人口密集、车辆流动性大的区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旺盛,充电负荷相对集中;而在郊区、农村等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充电负荷则相对较小。同时,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园区等特定场所,由于车辆集中,也会形成局部的充电负荷高峰 (舒印彪. 全球能源互联网[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此外,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推进,充电设施的布局逐渐优化,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区域充电桩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导致部分区域充电负荷过高,而部分区域充电桩利用率较低。

(三)随机性与不确定性

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用户何时充电、充电时长、充电功率大小等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行计划改变、突发情况等。这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变得困难,增加了配电网运行调度的难度 (郭剑波 . 智能电网与电力系统自动化[J]. 电网技术,2012,36(1): 1 - 7.)。而且,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配电网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

三、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

(一)对电压质量的影响

当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充电时,会导致配电网局部区域的负荷急剧增加,从而引起电压下降。尤其是在配电网末端和供电能力相对薄弱的区域,电压下降问题更为突出。长期的低电压运行不仅会影响用户的用电质量,还可能导致用电设备损坏,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王成山.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0): 1 - 6.)。此外,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快速变化还可能引发电压波动和闪变,影响敏感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在一些商业场所,电压波动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影响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对网络损耗的影响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增加会使配电网的电流增大,根据焦耳定律,线路中的功率损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大量电动汽车充电会导致配电网的网络损耗显著增加 (周孝信 .我国电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电网技术,2014,38(1): 1 - 8.)。网络损耗的增加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增加电网的运行成本。而且,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充电负荷,网络损耗问题将日益严重,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三)对设备容量的影响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接入可能使配电网现有的变压器、线路等设备容量不足。当充电负荷超过设备的额定容量时,会导致设备过载运行,加速设备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甚至引发设备故障,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宋永端,等.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与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此外,为了满足电动汽车不断增长的充电需求,需要对配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设备容量,这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成本。如何在满足充电需求的同时,合理规划和配置电网设备容量,是电网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对电网运行调度的影响

由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电网的负荷预测变得更加困难,增加了电网运行调度的复杂性和难度 (吴俊勇,等 . 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互动技术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传统的电网运行调度模式难以适应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变化,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方法,实现对充电负荷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例如,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需要合理安排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避免充电负荷与其他常规负荷叠加,进一步加重电网的负担;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可以引导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提高电网的负荷率,降低发电成本。

四、应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影响的策略

(一)优化充电设施规划布局

1. 基于需求预测的规划: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密度、车辆保有量、交通流量、用户充电行为等因素,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未来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充电桩的数量、类型和布局,确保充电桩的分布能够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同时避免充电桩过度集中或分布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充电负荷不均衡问题 (文福拴,等 .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7): 1 - 10.)。

2. 与配电网规划协同:将充电设施规划纳入配电网规划体系,实现充电设施规划与配电网规划的协同发展。在规划充电设施时,充分考虑配电网的现有结构、设备容量、供电能力等因素,确保充电设施接入后不会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充电设施,引导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合理分布,优化配电网的负荷分布,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 (张伯明,等. 智能电网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二)实施有序充电控制策略

1. 基于价格信号的引导:利用电价杠杆,制定合理的分时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进行充电。在负荷低谷时段,降低充电电价,鼓励用户充电;在负荷高峰时段,提高充电电价,抑制用户的充电需求 (张粒子,等. 电动汽车充电电价机制研究[J]. 电网技术,

2013,37(1): 13 - 18.)。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实现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削峰填谷,降低配电网的峰谷差,提高电网的负荷率和运行效率。

2. 集中控制与智能管理:建立电动汽车充电集中控制系统,通过与充电桩、电动汽车的信息交互,实时掌握充电负荷的状态和变化情况。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和负荷需求,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充电功率进行优化控制,实现有序充电 (陈来军,等.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研究[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40(15): 132 - 138.)。例如,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系统可以限制部分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或暂停充电;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系统可以增加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加快充电速度。

(三)应用储能技术

1. 储能系统与充电桩结合:在充电桩站点配置储能系统,如锂电池储能系统。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利用低价电能对储能系统进行充电;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或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旺盛时,储能系统释放电能为电动汽车充电,从而缓解电网的供电压力,降低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 (赵争鸣,等 . 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 1 - 11.)。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起到平滑充电负荷波动、提高电能质量的作用。

2. 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区域的充电需求、电网结构和运行特点,对储能系统的容量、功率、充放电策略等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优化算法,求解出储能系统的最优配置方案,以实现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刘吉臻,等 .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31(1): 1 - 8.)。

(四)推动需求侧响应

1. 激励用户参与: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电动汽车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例如,对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减少充电负荷或在负荷低谷时段增加充电负荷的用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 (谭忠富,等 . 需求侧响应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J]. 电网技术,2014,38(7): 1792 -1798.)。通过激励措施,提高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有效调控。

2. 需求侧响应平台建设:搭建电动汽车需求侧响应平台,实现对用户充电行为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平台通过与电网调度系统、充电桩运营管理系统等进行信息交互,收集电网运行状态、充电负荷等信息,并根据需求侧响应策略,向用户发送充电控制指令,引导用户合理调整充电时间和充电功率 (王秀丽,等. 需求侧响应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35(4): 1 - 7.)。

五、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近年来电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配电网造成了较大压力。通过对该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部分区域在晚上充电高峰时段电压下降明显,网络损耗增加,变压器出现过载现象。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城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方面,根据充电需求预测,在充电需求旺盛的区域新增了一批充电桩,并对原有充电桩进行了优化布局;在有序充电控制策略方面,实施了分时电价政策,并建立了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电动汽车充电的智能管理;在储能技术应用方面,在部分充电桩站点配置了锂电池储能系统;在需求侧响应方面,制定了激励政策,鼓励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并搭建了需求侧响应平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城市配电网的电压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网络损耗降低,变压器过载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 (具体数据可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补充)。

六、结论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给配电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其对配电网电压质量、网络损耗、设备容量和运行调度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实施有序充电控制策略、应用储能技术、推动需求侧响应等应对策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未来,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保有量的持续增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动汽车与配电网的互动关系,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和政策,实现电动汽车与配电网的协调发展,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 智能电网技术[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 舒印彪. 全球能源互联网[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3] 郭剑波 . 智能电网与电力系统自动化 [J]. 电网技术,2012,36(1): 1 - 7.

[4] 王成山 .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0): 1 - 6.

[5] 周孝信 . 我国电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J]. 电网技术,2014,38(1): 1 - 8.

[6] 宋永端,等.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与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7] 吴俊勇,等. 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互动技术[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8] 文福拴,等.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7): 1 - 10.

[9] 张伯明,等. 智能电网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0] 张粒子,等 . 电动汽车充电电价机制研究 [J]. 电网技术,2013,37(1): 13 - 18.

[11] 陈来军,等 .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研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40(15):132 - 138.

[12] 赵争鸣,等 . 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 1- 11.

[13] 刘吉臻,等 .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31(1): 1-8. .

[14] 谭忠富,等 . 需求侧响应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J]. 电网技术,2014,38(7): 1792- 1798.

[15] 王秀丽,等 . 需求侧响应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35(4):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