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辅助小学空间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芳

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  212300

一、引言

空间思维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解决空间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将人工智能与小学空间思维培养相结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它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空间知识的兴趣,助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辅助小学空间思维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空间思维培养中,教学手段往往较为单一。教师多依赖课本插图、教具演示等方式,对于一些抽象的空间概念,如立体图形的三维结构、复杂的空间方位关系等,学生难以通过这些传统手段完全理解,导致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空间思维能力发展缓慢。此外,教师难以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辅助小学空间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形式,如三维建模、虚拟场景等,让抽象的空间知识变得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这也符合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人工智能辅助小学空间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智能建模具象化,助力立体图形认知

在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理解困难,难以想象它们的展开图与立体形态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建模能力,为学生构建三维立体模型。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将立体图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每个面、每条棱和每个顶点的位置关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人工智能建模,学生可以随意旋转长方体模型,从不同角度观察它的六个面,直观地看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同时,还可以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动态演示展开和折叠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生成不同难度的立体图形模型,供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数据驱动个性化,优化空间方位教学

空间方位的判断是小学数学空间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以及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方位认知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在空间方位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如答题正确率、反应时间等,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薄弱环节,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对于在辨别左右方位存在困难的学生,人工智能可以生成专门的练习题目,通过动画演示、语音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练习结果,实时调整题目难度和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方位判断能力。在教学地图上的方向时,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数据,为学生呈现不同的地图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地图环境中进行方向的判断和导航练习。通过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方位学习中的困难,提升他们的空间方位认知能力。

(三)虚拟交互沉浸式,促进几何图形变换理解

几何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是小学数学空间思维培养的关键知识点。学生在理解这些变换的概念和性质时,往往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操作。人工智能可以创设虚拟交互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平移变换时,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使用鼠标,拖动图形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平移,观察图形的位置变化和形状大小的保持不变。在旋转教学中,学生可以设定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亲眼看到图形围绕中心点旋转后的效果,直观地理解旋转的三要素。对于轴对称图形,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绘制对称轴,观察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的重合情况,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这种虚拟交互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即时看到自己的操作结果,加深对几何图形变换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智能测评精准化,提升空间思维训练效果

在小学空间思维培养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测评系统,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全面、精准的评估。测评内容可以涵盖立体图形认知、空间方位判断、几何图形变换等多个方面,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等多种题型。例如,在测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自动判断对错,并详细分析错误原因,给出针对性的解析和建议。同时,通过对学生多次测评数据的分析,生成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发展报告,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可以根据测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薄弱环节的训练;学生也可以根据测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智能测评的精准化,能够为空间思维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效果。

四、结语

人工智能为小学空间思维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智能建模具象化、数据驱动个性化、虚拟交互沉浸式、智能测评精准化等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方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丽雅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J]. 读写算 , 2025,(13): 98-100.

[2] 杨玉遥 . 人工智能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 (08): 170-172.

[3] 丁科.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10):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