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护航员”到“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助力研究生职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谭伦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部分学生为延缓就业选择考研,却因缺乏职业规划在研究生阶段陷入迷茫(李明,2022)。本文以一名研一学生小 ΔA 的案例为基础,探讨其因屡次面试失利导致的焦虑问题,分析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指导中的角色与策略,为研究生就业育人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二、论证分析

小 A 同学为应届考研生,本科阶段发展顺利,读研动机主要为逃避就业。该生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在新生班委竞选、学生组织干事面试选拔、寒假假期企业实习面试等事务中屡屡碰壁落选,自信心受挫,对未来职业选择产生强烈迷茫感。

(一)该生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不够突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学生干部经历是研究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石,待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引导该生重新竞选班委干部,同时鼓励该生如有意愿可以面试竞选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学生助理等工作。担任学生干部,既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又可以锻炼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还可以为未来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生干部工作中接受历练和考验的研究生,执行能力也往往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他们在求职面试当中取得好的表现。

(二)该生社会实习实践经历较为单薄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实际上是为未来的工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实习实践岗位上,研究生需要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如活动策划、组织管理、人员协调、现场安排等方面。这些经验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未来求职就业中,这些实践经验将成为他们的一大优势,使他们在众多求职者中初露锋芒,脱颖而出。同时,我也会积极向该生推荐合适优质的实习实践岗位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助他练就宽肩膀、大心脏。

(三)该生自我抗压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干部工作往往伴随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活动筹备的紧张、团队协作的摩擦等。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研究生需要学会充分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这种经历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中,这类品质将使他们更加从容不迫的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阳光心态。

三、干预策略与实施

( 一) 早做规划,提升学生自我抗压能力

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务必要及时提醒鼓励学生积累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实习实践等方面的经历,并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机会。伴随着就业竞争激烈和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新生年级同学入学伊始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目标,全方位形成育人合力;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就业政策的宣讲,结合当今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促进学生对社会就业市场的大致了解;通过各种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特点特长和优势,在职业选择上选择和自己相匹配的岗位,弱化学生对专业匹配度的要求;就业并不是到毕业年级才做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特点,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情况、不同性格特点,分类做好个性化指导。

(二)结对帮扶,发挥朋辈引领示范作用

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直接关联就业质量,同时就业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长远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好学生之间,特别是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同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的朋辈带动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好先锋榜样的表率作用,带动其他同学比学赶超、争优创先,形成更为主动、与时俱进的就业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先就业的学生力量,帮助就业困难同学提高就业能力,先就业带动慢就业。

(三)联系导师,强化导辅协同共育环节

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是学生在研究生求学期间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位老师。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要和研究生导师建立“每月一谈”长效沟通机制,建立好“一生一档”指导台账。同时要共同深入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形态,摸清就业形势,在研究生阶段求学期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探索自身所长,明晰职业规划目标;要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与意义。既要适时把握育人战略,又要对学生真正关心爱护,做到瞄焦点、清逻辑、准对策。

四、成效与启示

( 一) 推行多元实践共育新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高校可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训练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就业氛围。一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使学生真实体会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及时了解自身专业能力与工作岗位之间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创业培训以及出台创业帮扶举措,以此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措施落地见效,久久为功。

( 二) 奏响就业育人交响乐,强化学生能力特长

针对目前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存在的覆盖面不够广、影响力不够大、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对此我认为要必须要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教育融入“第二课堂”。首先是要开展就业专题活动,如邀请职业规划师、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教师、知名校友等来校讲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其次是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如“职来职往”、“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将就业意识与价值理念引入到具体活动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最后是要重视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相关建设,理顺体制、加强培训,打造校园品牌IP,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三)把好心理育人方向盘,及时疏导就业压力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利用讲座、座谈会、案例分析、网络微课等方式,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知识讲授中,同时宣传行业领域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强国有我”的职业理想与信念。二级培养单位应当根据各自专业对应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合理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研究生专业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要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内容及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好就业指导队伍和心理健康咨询师队伍的良好作用,通过聘请职业规划师和心理咨询师,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通过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了解,掌握同学们真实想法,为他们提供专业且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学生解惑、助学生成才,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李明 . (2022). 逃避式考研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引导策略 . 《高等教育研究》, 43(5), 78-85.

[2] 张华. (2011). 研究生心理韧性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34(3), 712-717.

[3] 王雪 . (2023). 校企协同视角下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 《中国大学生就业》, (15), 56-61.

作者简介:谭伦,男,重庆北碚人,硕士,助教,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