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探析
史周权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温度变化以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往往会导致结构出现裂缝,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后浇带施工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裂缝控制措施,通过在施工过程中预留一定宽度的后浇带,待主体结构沉降稳定后再进行浇筑,从而减小结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的产生。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
引言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随着建筑物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后浇带施工技术成为解决结构变形问题的重要手段。后浇带能够有效预防因沉降差异、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因素导致的结构裂缝,对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原理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先放后抗,抗放兼施”。即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通过预留后浇带,释放混凝土结构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和结构变形应力。待主体结构沉降基本稳定后,再对后浇带进行浇筑,使新旧混凝土连为一体,共同抵抗剩余应力,从而避免结构裂缝的产生。
2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2.1后浇带的设置位置与宽度
后浇带的设置位置选取极具科学性与严谨性。选在梁、板跨度1/3处,是因为此处受力相对较小,能有效避免因结构受力而导致后浇带过早受较大应力影响。例如在框架结构中,此位置的剪力与弯矩值相对温和,利于后浇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在变形缝附近设置,可更好地应对因不同结构单元变形差异带来的问题。其宽度确定在700-1000mm之间,若宽度过小,如小于700mm,会给施工操作带来极大不便,像模板支设、钢筋处理以及后续的清理工作都难以开展,且不利于保证接缝质量,易出现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等缺陷;若宽度过大,超过1000mm,则会增加混凝土用量,提高施工成本,还可能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整体性产生一定干扰,影响结构受力分布。所以合理确定后浇带的位置与宽度是建筑工程结构安全与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2.2后浇带的钢筋处理
后浇带处钢筋的处理关乎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定性。钢筋保持连续不断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传递应力、维持结构强度的关键。若随意切断,会使结构在该部位出现应力集中与承载能力下降的风险。对于那些因施工工艺等必须断开的钢筋,在浇筑前的焊接或搭接处理要求极高。焊接时需确保焊缝饱满、无夹渣与气孔,焊接长度与强度符合设计规范,例如采用双面焊时,焊接长度应不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搭接时,搭接长度也需依据钢筋类型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且要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足够。同时,后浇带两侧设置临时支撑不可或缺,临时支撑要具备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可采用钢管脚手架体系,根据后浇带的跨度与高度进行合理搭设,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混凝土自重与振捣力等因素导致模板变形、钢筋位移,从而保障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结构质量与尺寸精度。
2.3施工时间与材料选择
后浇带的施工时间是经过严谨考量的。在主体结构沉降基本稳定后进行浇筑,一般42-60天这个时间段是基于大量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确定的。在这个阶段之前,若过早浇筑,主体结构沉降未完成,后浇带混凝土会因沉降差而产生裂缝,破坏结构整体性。例如高层建筑与裙房连接的后浇带,若沉降未稳定就浇筑,后期两者沉降不一致,会使后浇带处出现明显裂缝甚至断裂。而选择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作为浇筑材料,是因为其特性可有效提高接缝抗裂性能。无收缩混凝土可减少因自身收缩产生的裂缝,微膨胀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适度膨胀,能补偿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在浇筑前,对后浇带部位的清理工作务必彻底,哪怕是微小的杂物或少量积水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粘结性与强度,所以清理工作是保证浇筑质量的基础环节。
2.4接缝处理与养护
后浇带接缝处理在整个施工流程中占据关键地位。接缝面凿毛处理是增强新旧混凝土粘结力的有效手段。凿毛深度一般控制在5-10mm,间距约20-30mm,使表面呈现粗糙且均匀的状态,这样能让新浇混凝土更好地嵌入旧混凝土表面,形成牢固的整体。浇筑后养护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及时养护可防止混凝土因干缩而产生裂缝。养护方法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与洒水相结合,塑料薄膜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确保水泥充分水化。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是因为混凝土在这段时间内强度持续增长且内部结构不断稳定。若养护时间不足,混凝土表面会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与防水性,降低后浇带的抗裂性能与结构功能,所以接缝处理与养护环节紧密相连,共同保障后浇带施工质量。
3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3.1严格施工管理
施工过程里,强化后浇带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至关重要。首先精心编制涵盖施工流程、工艺细节等的详细方案与操作规程,让施工人员有章可循,例如规定后浇带模板支设的具体间距与固定方式、钢筋绑扎的顺序与规范等。同时构建完善质量责任制,项目经理把控整体质量规划与协调,技术负责人监督技术规范执行,施工班组长负责现场施工细节落实,各层级各司其职且相互协作。定期巡检施工区域,对发现的不规范操作如振捣不密实、模板拼接不严等及时纠正,依据责任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限期整改,以全方位确保施工质量处于严格管控之下,使后浇带施工符合高标准要求,保障建筑整体结构稳固。
3.2加强材料检测
后浇带浇筑材料的品质是决定接缝抗裂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在材料运抵施工现场前,务必开展全面且严格的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混凝土,除了检测其设计强度等级是否达标外,还要关注其坍落度,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与和易性,以满足后浇带复杂结构部位的浇筑需求。同时,对水泥的安定性、骨料的粒径与含泥量等也需精确测定。若材料存在质量瑕疵,如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未达设计值、坍落度超出允许范围等,坚决依照退场流程处理,绝不允许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环节,从源头上保障后浇带施工质量,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筑牢根基。
3.3做好技术交底与培训
施工前针对后浇带施工技术开展深入的技术交底与系统培训极为必要。技术交底时,详细阐释后浇带设置的原理,如为解决沉降差、温度应力与混凝土收缩变形等问题而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其在建筑结构整体稳定中的关键作用。着重讲解施工要点,像后浇带位置确定的依据,模板安装应注意的模板强度、刚度与支撑稳定性要点,钢筋处理时的保留、加强与清理要求,混凝土浇筑的最佳时间、配合比设计与浇筑振捣方法等。通过组织理论学习、现场演示与模拟操作等培训方式,提升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如让其熟练掌握振捣器的正确使用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度,同时增强质量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施工环节对整体质量的重大影响,从而在实际施工中严格遵循技术要求,确保后浇带施工质量达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浇带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中一种重要的裂缝控制措施,在提高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设置后浇带位置与宽度、妥善处理钢筋连接、科学把握施工时间与材料选择以及加强接缝处理与养护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水平。未来,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浇带施工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志忠.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J].广东建材,2024,40(7):136-138
[2]徐树德.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厨卫,2024,23(6):1-3
[3]李娟.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厨卫,2024,23(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