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曹雪峰
赤峰市松山第十八幼儿园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多元性成为当前社会特征,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形成主流,如何规避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弱化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学前教育逐渐从传统“看”“托”“管”的课程模式朝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肩负传承本土文化、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感的重任 [1]。对于市的学前教育而言,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有助于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可为幼儿提供贴合生活实际、富有地域文化的内涵教育。对此,文章以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展开研究,选择市学前教育课程本土化发展为例,旨在为市学前教育课程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
1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性
1.1 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作为民族、地域精神根基和灵魂,是地域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符号转化,在学前教育中实现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有助于启迪幼儿思维,提高幼儿文化认同。对此,将本土文化体现在学前教育课程,可让幼儿从小接受本地的方言童谣、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民族传统节日等本地文化。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兴隆洼遗址炭化粟、黍籽粒使得敖汉旗成为“世界小米之乡”,辽上京位于巴林左旗境内作为中国契丹早期建造且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见证了民族文化发展和融合。将本土文化体现到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学会传唱家乡蒙古族童谣,制作蒙古族简单传统的手工艺如皮画等,可让幼儿从小接触自身的家乡历史文化。
1.2 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
幼儿在课程中多次接触本土文化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接近,可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市内不同民族众多,民族传统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当幼儿在课程中参与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幼儿会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与本土文化产生共鸣,提升幼儿文化认同感。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本土化实施路径
2.1 贴近实际,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从学前教育本土化发展角度来看,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应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本乡本土的可利用文化资源中选择出适合幼儿年龄段及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容。市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应围绕本乡本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设计。一方面,应注重本市本乡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如草原,蕴含诸多蒙古马、黄羊等特色,同时阿斯哈图石林、达里诺尔湖等独特地质,可作为选择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素材,在教幼儿石林奇特地貌的知识时,可用图片、视频、简单的故事,解释一下阿斯哈图石林是怎样形成的,背后涉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应注重本市本乡的历史名人故事,如契丹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耶律阿保机;蒙古族的马头琴由来传说等 [2]。与此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尽可能做到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结合,将本市本乡的传统节日风俗以绘本形式设计,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乡本土的文化知识,对家乡产生喜爱之情。
2.2 筑牢基础,确保本土化课程质量
本土化课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证学前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市可针对本土化课程对幼儿教师进行本土文化专题讲座,聘请本地历史文化学者、民间手工艺人等对幼儿教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师对市本土文化的了解及认知。另外,对幼儿教师进行实地实践调研,带领幼儿园教师走进辽上京、兴隆洼等文化历史景区,身临其境感受市本土文化,丰富课程素材。此外,可针对本土化课程成立专业课程研发小组,课程研发小组以学前教育专家、市本土文化研究学者、幼儿教育一线教师及家长为主体,以此提高本土化课程开发质量。
2.3 建构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
设计不同类型且体现本地化课程目标的主题活动,如在“家乡美食”这一主题活动下,本地特色美食丰富多样,如对夹、哈达饼、手把肉等。幼儿通过“看一看”“尝一尝”等活动,了解美食颜色、味道及制作过程,进而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食物制作,以及美食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故事[3]。
2.4 打造环境,促进环境与课程相融合
幼儿园环境创设上要注重融入本土文化,可在幼儿园公共区域设计设置本土文化展示区,展示本土文化类实物,如巴林石雕刻、蒙古族刺绣等;展现本土民族类实物,蒙古族马鞍、勒勒车模型等;在班级环境设计上可设计为幼儿作品展示区,如组织幼儿对风物的绘画作品展示、将传统建筑的模型或沙盘作品展示等。还可设计民俗体验区,如搭建蒙古包,体验蒙古族住房文化,确保幼儿在自然、文化氛围中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
2.5 幼儿为本,丰富课程活动形式
以幼儿为中心,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开展本土化课程,除传统集体教学活动外,可开展区域活动,如在区域中设置“民俗工坊”,投放巴林石雕刻工具、蒙古族刺绣材料等,让幼儿自主选择体验本地传统技艺。组织户外探索活动,带领幼儿到当地博物馆、文化遗址,如博物馆、辽中京遗址等,亲身感受本土文化历史底蕴。开展“小小文化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幼儿向他人宣传市本土文化,如在社区活动中表演蒙古族歌舞,介绍特色旅游景点等,在实践中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
2.6 家园共育,打造立体教育环境
幼儿的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举足轻重,家园联动是市学前教育本土课程本土化的重要环节。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向家长进行本土课程本土化的理念与意义的宣传,使家长了解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赢得家长的合作与帮助。幼儿园可举行家长亲子活动,如带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蒙古族传统服饰,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家长告诉幼儿蒙古族服饰的风格以及蒙古族的文化内涵等,培养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亲情,让家长成为本土文化学习的参与者。幼儿园可举办家长学校,将家长请进课堂,让幼儿谈谈自身小时候在生活的事情、的老风俗、旧习气等,如老辈人江苏过春节时农村的旧时过年的风俗,增加课程资源,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立体的、相互合作的课程教育氛围,共同实现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
3 结论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学前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对于传承本土文化、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应合理选择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研发保障课程质量,精心设计主题活动,打造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环境,丰富课程活动形式以及强化家园共育等实施路径,将市本土文化深度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屈永芳 , 金文燕 . 基于本土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6(11):145-148.
[2] 朱廷美 , 吴强 . 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本土化研究 [J].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4):51-53.
[3] 陈丹 . 浅析西藏本土化资源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开发和运用 [J]. 西藏教育 ,2018,(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