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的协同规划
任晓先
南京微明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2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电网业务;协同规划;规划策略
一、引言
智能电网作为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为一体的现代化电力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运行。电力通信网作为智能电网的“神经系统”,承担着电网实时监测、控制指令传输、数据交互等重要任务,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智能化服务的基础支撑 [1]。
电网业务涵盖了电力生产、输送、分配以及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其运行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依赖于电力通信网的稳定支撑。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的协同规划,就是要在电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将通信网络的规划与电网业务需求紧密结合,确保通信网络能够满足电网业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智能电网的整体效益。目前,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独立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开展二者的协同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智能电网对电力通信网的需求及协同规划的重要性
(一)智能电网对电力通信网的需求
1. 高可靠性需求:智能电网中的众多关键业务,如继电保护、安稳控制等,对通信的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通信中断,可能导致电网故障扩大,甚至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因此,电力通信网需要具备强大的自愈能力和冗余备份机制,确保在各种故障条件下通信链路的畅通[2]。
2. 实时性需求: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功能,要求电力通信网能够快速传输电网运行数据和控制指令。例如,智能电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电网调度指令的即时下达等,都依赖于通信网络的低延迟特性。3. 大容量需求:随着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大量接入,以及各类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网
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这就需要电力通信网具备足够的带宽,以满足海量数据的传输需求。4. 安全性需求:电力通信网承载着电网核心业务数据,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国家安全。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协同规划的重要性
1. 提升电网运行效率:通过协同规划,能够根据电网业务的实际需求,合理布局通信网络,优化通信资源配置,减少通信传输延迟,提高电网运行数据的处理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3]。
2. 降低建设与运维成本:避免电力通信网和电网业务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在电网线路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通信光缆的铺设,可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同时,统一的规划也有利于后期的运维管理,降低运维成本。
3.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协同规划能够确保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在功能和性能上的匹配,当电网发生故障时,通信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故障信息和控制指令,为电网的快速恢复提供保障,从而增强电网的安全稳定性[4]。
4. 促进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与发展:协同规划推动电力通信技术与电网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智能电网的新技术应用和业务拓展创造条件,如促进分布式能源接入、需求侧响应等技术的发展。
三、当前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理念与机制不完善
当前,部分地区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通信网规划与电网业务规划仍然存在相对独立的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各部门在规划过程中往往从自身业务出发,导致通信网络建设与电网业务发展不同步,出现通信资源不足或过剩等问题[5]。
(二)技术标准不统一
电力通信网涉及多种通信技术和设备,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上存在差异。同时,电网业务的多样化也对通信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通信网络与电网业务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较差,增加了协同规划和系统集成的难度[6]。
(三)数据共享与协同困难
电网业务产生的大量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系统中,由于数据格式、存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数据共享存在障碍。此外,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也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数据无法及时准确地为电网运行和规划提供支持[7]。
(四)专业人才不足
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是一个跨领域的工作,需要既懂电力系统又熟悉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电力行业中此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协同规划工作的实际需求 [8]。
四、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策略
(一)建立协同规划管理机制
1. 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协同规划领导小组,由电力企业高层领导牵头,整合电网建设、通信运维、调度控制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规划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2. 完善规划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同规划流程,将电力通信网规划与电网业务规划纳入统一的规划体系,在规划的前期调研、方案设计、评审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通信网络规划能够充分满足电网业务发展需求 [9]。
(二)统一技术标准
1. 制定统一规范: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标准化组织应加强研究,制定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涵盖通信设备接口、数据格式 面,促进不同厂商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10]。2. 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提高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的技术水平,同时推动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促进数据共享与协同
1. 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电网业务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实现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 [11]。2. 加强数据分析与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共享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为电网运行优化、故障预测、规划决策等提供支持,实现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在数据层面的协同。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1. 校企合作培养:电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既懂电力系统又熟悉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2. 内部培训与交流:企业内部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分享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协同规划能力。
五、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地区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随着分布式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的大量接入,电网业务对电力通信网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通信网络在容量、可靠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难以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因此开展了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的协同规划工作[13]。
(二)协同规划实施过程
1. 需求分析:成立由电网规划、通信技术、调度运行等专业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对该地区电网业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电力通信网需要满足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包括通信带宽、延迟要求、可靠性等级等。
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结合该地区地理环境和电网结构,设计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方案。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采用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新建部分通信光缆,优化现有通信网络架构;在电网业务方面,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配电等业务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通信网络能够为其提供有效支撑 [14]。
3. 实施与优化:按照规划方案逐步推进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例如,根据电网业务数据流量的变化,动态调整通信带宽分配,提高通信资源利用率。
(三)实施效果
通过协同规划与实施,该地区电力通信网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提高了 30%,数据传输延迟降低了 25%,有效满足了电网业务发展需求。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项目建设成本降低了15% ,运维成本也有所下降。此外,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强,为该地区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5]。
六、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融合5G 与物联网技术
5G 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和海量连接等特性,物联网技术则可实现各类设备的互联互通。未来,5G 与物联网技术将深度融入智能电网,为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带来新的机遇。在协同规划中,可利用 5G 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实现电网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更加智能化的电网设备管理体系,使电力通信网更好地支撑电网业务的智能化发展,如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精准控制、电动汽车的有序充电等[16]。
(二)基于数字孪生的协同规划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与物理电网高度仿真的虚拟模型 可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模拟和分析。在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中,数字 规划人员可基于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规划方案下电网业务与电力通信网的协同运行情况,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协同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7]。
三)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规划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未来,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协同规划。通过对大量历 时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可预测电网业务发展趋势和电力通信网的需求变化,自动生成最优的协同规划方案,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实现通信资源的智能分配和电网业务的优化调度,进一步提升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18]。
(四)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协同发展
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电力系统与其他能源系统之间的融合将更加紧密。电力通信网与电网业务的协同规划也将拓展到能源互联网的大框架下。在协同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与天然气、热力等能源网络的通信协同和业务协同,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和优化配置,推动能源互联网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19]。
七、结论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 对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电网运行效率、降 协同规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建立协同规划 业人才培养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实际案 社会效益。随着 5G、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 网与电网业务的协同规划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未来需要 推 能 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剑波 .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趋势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32(31):1-10.
[2] 周孝信 , 陈树勇 , 鲁宗相 . 电网与通信网融合的智能电网技术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33(10):1-10.
[3] 邱家驹 , 张桦 , 韩冬 .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34(15):14-17.
[4] 刘振亚 . 智能电网技术 [M].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5] 王秀丽 , 王锡凡 , 贾嵘 .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 [J]. 电网技术 ,2011,35(9):1-7.
[6] 孙宏斌, 郭庆来, 潘昭光. 智能电网大 技术框架与应用实践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7,41(13):1-14.
[7] 文福拴 , 薛禹胜 , 孙宏斌 . 智能电网中的信息通信技术 : 问题与展望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36(23):1-9.
[8] 汤涌 , 易俊 .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J]. 电网技术 ,2014,38(7):1735-1741.
[9] 刘健, 毕鹏翔, 杨文宇. 智能配电网规 工程建设 [M].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
[10] 邓长虹 , 孙国强, 卫志农. 电力系统数 综述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40(20):143-149.
[11] 赵俊华 , 文福拴 , 薛禹胜 . 需求侧响应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综述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37(3):1-10.
[12] 程时杰 , 曹一家 , 文劲宇 . 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35(1):1-11.
[13] 王成山 , 武震 , 李鹏 .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影响的研究综述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4,38(16):10-21.
[14] 张伯明 , 吴文传 , 孙宏斌 .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体系研究与设计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35(8):1-6.
[15] 张勇军 , 罗隆福, 李勇.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行优化[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16] 张东霞 , 苗新 , 刘丽平 . 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35(14):3484-3491.
[17] 郭创新 , 高海翔 , 王毅 .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研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0,44(18):1-11.
[18] 沈沉 , 李琰 , 卢强 .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9,43(14):1-13.
[19] 曾鸣 , 薛松 , 刘敦楠 . 能源互联网概念、特征及商业模式探讨 [J]. 电网技术 ,2015,3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