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实践路径与教学策略研究
李欣
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的有效实践路径与教学策略,研究首先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入手,通过创设生动情境与建立写作档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并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小练笔教学为例,提出了精准对标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案,采用梯度式方法建构与个性化资源支持的指导策略,并设计了分层任务与动态评价机制。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实践路径;教学策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在第三学段,学生正处于从简单写作向复杂写作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小练笔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更对他们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并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策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小练笔教学为例,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框架,助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
一、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实践路径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此外,建立个人写作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写作历程和成长轨迹,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素材积累,丰富内容
对于第三学段的小学生而言,素材的积累是提升作文质量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可以帮助他们汲取丰富的写作灵感,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捕捉那些真实而动人的瞬间,作为写作的素材。定期组织交流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技能训练,提升能力
在掌握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之后,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技能训练来提升写作能力,模仿练习是一个有效的起点,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如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随着技能的逐步提高,可以尝试主题写作,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教学策略(以五上第五单元《太阳》小练笔教学设计为例)
(一)精准对标课标要求
为了精准对接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第三学段中关于“阅读说明性文本,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即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设计一套连贯的教学方案,该方案将遵循“学习方法-分析范例-分阶段练习-个性化评价”的四步教学路径[2]。
(二)个性化指导策略
1. 梯度式方法建构
采用概念可视化的方式,将说明方法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形式,例如展示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等具体形态的示意图,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以校园内的银杏树为例,师生共同参与示范。基础版为:“银杏树高约15米”,这采用了列数字的方式;进阶版为:“银杏树比教学楼还要高出两层”,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创意版为:“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这是利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个性化资源支持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推荐科学绘本《昆虫记(少儿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世界;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科普读物能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挑战专业杂志如《中国国家地理》,深入探索更加复杂和专业的知识领域。此外,还设计了观察记录卡模板,根据难度设置了不同的星级挑战:(★级记录特征,★★级记录数据,★★★级发现关联)
三、分层任务设计
【基础任务】观察日记
在本基础任务中,学生需要选定教室里的一株绿植,并使用一种说明方法来描述其特点。例如,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数据来描述绿萝的叶片宽度大约为8厘米,或者通过与常见物品的比较来描绘植物的颜色或形状特征。此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所见事物的能力,完成这项任务时,学生应该仔细观察选择的植物,关注其形态、颜色、大小等特性,并尝试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读者。
【进阶任务】科学小品文
对于进阶任务,要求学生们撰写一篇关于校园景物的短文,在文中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这不仅考验学生对不同说明手法的掌握程度,也鼓励他们探索周围环境,发现其中不为人知的美丽与奥秘。比如,可以采用数字对比的方法来展示实验楼相对于教学楼的高度比例,或是通过感官体验(如香气)来进行描述,指出桂花的香气相较于香水更为清新淡雅,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结合具体的数据和个人的感受,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身边的自然景物。
【高阶任务】创意说明文
高阶任务则挑战学生创作一篇创意说明文,要求自选一个主题,并灵活应用三种以上的说明方法进行阐述,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技巧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举例来说,当描述一棵梧桐树时,可以通过给出具体尺寸(如树冠直径可达10米),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把巨大的绿色伞盖;同时,也可以细致入微地刻画树皮上的纹路,将其与爷爷的手掌纹相比,以此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们将学习到如何巧妙地结合多种说明方式,创造出既具知识性又富于想象力的作品[3]。
四、动态评价机制
如表1所示,在观察记录阶段进行个别化指导,并使用多维评价表。
特色评语示例:
· "用教学楼对比银杏高度,让读者马上有了画面感!"
· "精确的日照时长数据让说明更可信,如果加上温度变化会更立体"
· "把含羞草比作害羞的小姑娘,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美!"
三、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的有效实践路径与教学策略,通过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研究强调了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关注生活细节,并通过交流分享会丰富写作内容,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为其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至更广泛的教育场景中,以期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持续改进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瑞玲.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21):152-154.
[2]杨晖.语文作业:语文教学提质减负的“法宝”——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作业设计策略[J].华夏教师,2023,(36):37-39.
[3]高明洁.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