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教育从“兴趣”到“思维”的跃迁

作者

王恒

丹阳市建山中心幼儿园 212300

引言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点,对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关键的奠基作用。过去的学前教育常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学习。但随着教育理念更新,人们渐渐发现,光靠激发兴趣只能让幼儿停留在浅层次的学习体验中,无法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认知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所以,把学前教育的关注点从“兴趣”慢慢转向“思维”,实现两者的有效跃迁,构建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循环机制,成了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从“兴趣”到“思维”跃迁的必要性

(一)适应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期,思维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还开始萌发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兴趣驱动的学习活动,初期能让幼儿通过感官感知世界,积累感性经验。可随着认知水平提高,如果学习一直停留在兴趣层面,不引导和培养思维能力,幼儿就很难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只有在兴趣基础上注重思维引导,才能更好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进阶需求,助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应对未来教育挑战

在知识更新飞快的今天,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只是有知识储备,更看重思维和学习能力。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要为幼儿适应未来教育做准备。要是幼儿在学前阶段只靠兴趣被动学习,没接受思维训练,等上了小学,面对系统抽象的学科知识,很可能适应不了,遇到复杂问题也会不知所措 [1]。所以,推动幼儿从“兴趣”向“思维”转变很有必要,这能帮他们从小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慢慢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认知发展的核心,其提升与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相辅相成。当幼儿从兴趣探索转向深入思维时,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还能在思考中强化自我认知与评价,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同时,在与同伴合作思考、交流观点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这种从“兴趣”到“思维”的跨越,能全方位助力幼儿的综合发展。

二、学前教育从“兴趣”到“思维”的跃迁——构建幼儿深度学习的机制

(一)以兴趣激发为起点,点燃学习热情

幼儿天生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正是开启学习之门的珍贵钥匙。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开展教学,既能让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又能点燃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为后续从兴趣驱动转向思维深化、实现深度学习筑牢基础。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日常的兴趣点,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比如针对幼儿普遍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就可以设计“动物世界探秘”主题活动。活动开始时,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饲养角的小兔子,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兔子红宝石般的眼睛、绒球似的尾巴等外形特征,并用图画记录小兔子啃食菜叶的样子,在直观观察中积累感性经验 [2]。接着可以播放动物纪录片,带幼儿“走进”草原和海洋,了解大象群体迁徙、企鹅爸爸孵化幼崽等有趣的生活习性,拓宽认知视野。最后还可以让幼儿用彩泥创作心中的小动物。孩子们在揉捏彩泥、搭配颜色时,会不自觉地回忆动物的外形特征,思考如何用材料呈现耳朵的弧度、尾巴的形状,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还让兴趣探索自然过渡到对形态结构的思维加工。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幼儿在兴趣的牵引下主动走进学习,为从“兴趣”到“思维”的跃迁搭建了桥梁。

(二)以思维引导为核心,深化学习层次

当幼儿在兴趣的牵引下积极参与活动后,教师的适时引导就成为推动他们从表层体验迈向深度思考的关键。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像“引路人”一般,帮助幼儿梳理活动中积累的零散经验,引导他们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进阶。以常见的“搭建积木”活动为例,起初幼儿往往只是出于好玩,随意堆叠积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思考:“为什么有的积木塔容易倒,有的却很稳固?”“如果要用积木搭一座能让玩具小车通过的桥,怎样设计桥面和桥墩?”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幼儿探索的大门。孩子们会带着疑问反复尝试,在不断调整积木摆放位置、变换组合方式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平衡与结构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搭建方法和失败教训。比如有的孩子发现三角形结构更稳定,有的提出底层用大块积木更牢固,这些思维的碰撞能让幼儿从同伴身上学到新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对搭建原理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还学会了分析、比较和推理,真正实现了从兴趣驱动到思维发展的跃迁,为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形成循环促进机制

在学前教育领域,要实现从“兴趣”到“思维”的实质性跃迁,关键在于构建兴趣激发、思维引导与深度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个循环并非单向推进,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闭环,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最终指向幼儿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3]。以“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活动为例,孩子们最初往往被模仿结账、挑选商品的趣味吸引。这时,教师可以巧妙设置挑战:“如果只有20 元,怎样才能买到最需要的东西?”“同样的饼干,大包装和小包装哪个更划算?”这些问题将游戏与数学思维、生活常识紧密结合,引导幼儿在计算价格、比较商品的过程中,主动运用加减运算和逻辑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从单纯游戏体验到深度学习的跨越。当幼儿成功规划好购物清单,不仅能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好奇。这种新兴趣又会成为下一轮学习的起点。比如,幼儿可能在整理玩具时自发分类计数,或是在玩游戏时主动计算得分。教师则可以抓住这些契机,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怎么分组能让玩具数量平均分?”“如何用积分兑换最想要的奖品?”通过持续引导,推动幼儿思维不断进阶,让“兴趣萌发—思维深化—深度学习—兴趣再生”的循环持续运转,逐步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深度思考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从“兴趣”到“思维”的跃迁十分必要,这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应对未来教育挑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构建“兴趣激发—思维引导—深度学习”的循环机制,可帮助幼儿实现从表层兴趣探索到深度思维发展的跨越。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这一跃迁的重要性,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为幼儿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助力其提升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静. 探深度学习背景下幼儿经验从“生发”到“生长”—以大班课程“嘿,豆荚”为例 [J]. 新班主任 ,2025,(14):31-32.

[2] 顾红梅 . 有效观察,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J]. 幼儿 100( 教师版 ),2024,(S1):37-40.

[3] 王秀凤 , 邓丽群 . 深度学习视角下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审思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2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