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作者

杨露

马边彝族自治县梅林镇中心校 四川 乐山 614605

小学低年级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该阶段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推进,游戏化教学逐渐进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这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互动的游戏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契合低年级学生“玩中学”的认知特点。

一、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参与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游戏教学法是指教育者以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通过在课上、课下等多重学习场域中引入与学习主题、知识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游戏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参与热情。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游戏化教学的场景下,课堂参与率较传统数学课堂有明显提高,专注时长也得到有效延长,不再是传统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整体参与度获得显著提升。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认知,帮助学生培养初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参与数学课堂的各类活动,这一效果的实现依托于游戏化教学对学生天然游戏兴趣的借助。

(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经过游戏化教学后,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准确掌握数字认知、图形识别、单位换算等抽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识别生活中与这些概念对应的事物,知识掌握正确率较传统图片讲解的教学方式有明显提升。学生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初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这是因为游戏化教学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游戏场景与操作任务,帮助具象思维占主导的低年级学生建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需要注意在游戏之中系统组织教学指导和服务,及时回应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对后进生给予必要的激励、引导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动态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以此保证游戏活动不走偏,真正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1]。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分层任务的游戏设计,适配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游戏化教学中,统一任务设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常因任务难度过低产生厌倦情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易因任务难度过高产生挫败感,这一现象直接影响游戏化教学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基于分层任务的游戏设计策略,以学生前期学习情况为核心依据,将游戏任务细致划分为基础层、提升层与挑战层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任务难度都与对应知识目标形成精准匹配,可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在适宜的挑战范围内获得学习成就感,逐步提升数学学科能力。

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学中,可以展开游戏设计。基础层任务“凑十消消乐”通过界面呈现 1-10 的数字卡片,学生需要点击两张相加结果等于 10 的卡片完成消除操作,以此巩固“10 的分解与组合”这一基础知识点;提升层任务“破十法闯关”会给出“13-5”“16-8”等退位减法题目,界面配套提供数字拆分卡片(如“13”

可拆分为“10”与“3”),学生需通过拖动卡片的方式完成“破十—计算—合并”的完整思维过程,强化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挑战层任务“生活问题解答”则以“妈妈有14 颗草莓,分9 颗给小朋友,还剩几颗?剩下的草莓再买几颗能凑够 8 颗?”的生活情境题目,引导学生连续运用减法与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二)结合生活场景的游戏开发,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部分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游戏化教学存在“为游戏而游戏”的误区,游戏场景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即便能在游戏中完成任务,也难以将所学数学知识有效迁移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具备的实用价值。结合生活场景的游戏开发策略,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场景为核心载体,将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场景化游戏任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贴近自身生活的游戏情境中直观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应用”的无缝衔接。

二年级上册“人民币的认识”单元教学当中,可以开发“校园文具店购物”游戏。游戏界面以真实校园文具店为原型进行模拟设计,陈列有单价 1 元的橡皮、单价 2 元的铅笔、单价 5 元的笔记本、单价 3 元的尺子(所有文具单价均控制在 10 元以内,符合该单元“认识 1 元、5元、10 元人民币”的知识目标);游戏开始时,为每位学生发放 10 元面额的虚拟人民币(包含1 张5 元、5 张1 元),任务要求学生在10 元预算限制内购买至少 3 种文具,且需要准确计算所选文具的总价与找零金额,例如学生选择购买 1 块橡皮、1 支铅笔、1 本笔记本时,需依次计算总价“ 1+2+5=8 元”与找零金额“10-8=2 元”,并通过拖动对应面值虚拟人民币的操作完成支付与找零流程;当学生出现预算超支或找零计算错误的情况时,游戏会弹出“10 元够买这些文具吗?”“找零金额需要再算一算”的提示语句,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计算过程。

游戏场景的设计直接来源于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快速代入“购物者”的角色,自然理解人民币的使用方法与计算逻辑。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分享“游戏中购买的文具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计算总价与找零使用的数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联系[2]。

结束语:

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游戏化教学实践中,存在个体差异适配不足、场景与生活脱节等问题,限制了其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作为契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可在提升课堂参与度、帮助理解抽象概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发挥显著优势,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任慧琼 .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1(1).

[2] 赵艳芳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0(11).

作者简介:

杨露(1994 年9 月—),男,汉族,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