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阐释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对劳动者人文素养的影响
张秀兰 白丽荣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职业教育是连接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既面临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也承担着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责任。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作为草原文明的智慧结晶,其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例如,蒙古族将“游牧知识”视为生存之本,通过代际口传心授,传授牲畜驯养、草场管理、气象观测等技能,同时强调“劳动即修行”的伦理观,要求劳动者在生产中践行诚信、互助与敬畏自然的准则。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阐释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对劳动者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传承生态伦理,塑造尊重自然的责任意识
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将草原生态规律融入生产实践。例如,游牧技艺中的“轮牧制”与“草畜平衡”智慧,要求劳动者精准把握季节变迁与草场承载力,在驯养牲畜时遵循“少取多予”的可持续原则。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传授生存技能,更通过代际口传心授,将敬畏自然、守护家园的伦理观内化为劳动者的行为准则。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这种传统智慧能为现代劳动者提供文化根基,使其在技术实践中主动承担生态保护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培育工匠精神,强化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如马头琴制作、毡绣、银器锻造)以“器以载道”为追求,强调技艺与道德的统一。匠人需经历数年学徒期,在反复打磨中领悟“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同时恪守“不欺客、不偷工”的行业规范。例如,一匹优质马鞍需经过选材、雕刻、鞣制等 30 余道工序,稍有瑕疵即被弃用。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劳动者严谨、专注、诚信的职业品格。在工业化生产追求效率的背景下,蒙古族工匠精神能为现代职业教育注入“人文温度”,帮助劳动者在技术迭代中坚守职业初心,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加值。
(三)凝聚集体认同,增强团结协作的社会责任感
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以“部落共同体”为实践场域,通过集体劳动(如搭建蒙古包、迁徙转场)和民俗仪式(如那达慕大会),强化劳动者的群体归属感。例如,搭建一座传统蒙古包需多人分工协作:妇女负责裁剪毡布,男子搭建木架,老人指导细节,孩童传递工具。这种“各司其职、互为支撑”的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培养了劳动者“利他即利己”的共同体意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这种传统教育经验能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文化黏合剂,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劳动者在团队合作中消除隔阂,形成“技能互补、文化互鉴”的良性生态,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阐释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对劳动者人文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技艺 + 伦理”双轨课程体系
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将技能传授与道德教化深度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可借鉴这一模式,开发“技艺实践 + 文化伦理”的复合型课程。例如,在马头琴制作专业中,除教授木材选材、雕刻工艺等技术外,增设“匠人精神与草原伦理”模块,通过讲述“制琴师三代传承只为保留纯正音色”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内蒙古某职业院校已试点该课程,要求学生制作马头琴时需遵循“选材不伤幼树、雕刻不浪费木料”的生态准则,并在作品铭牌上刻写制作心得与文化感悟。实践显示,学生不仅技艺精进,更在作业中频繁提及“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责任”,人文素养显著提升。
(二)打造“场景化”生态实践基地
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其职业教育常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可复刻这一模式,建设“草原生态 + 职业实践”一体化基地。例如,某畜牧专业与当地牧场合作,划分“传统轮牧实验区”,学生需根据草场返青情况规划牲畜迁徙路线,同时记录植被恢复数据。在搭建蒙古包的实践课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传统毛毡与现代保温材料对比施工,并讨论“如何平衡传统工艺与节能需求”。这种“做中学”的场景化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尊重自然规律”不仅是文化传统,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而主动将生态伦理融入职业行为。
(三)推行“师徒制 + 社区协作”育人模式
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以“师徒传承”和“部落互助”为核心,现代职业教育可重构这一社会网络,建立“企业导师 + 非遗传承人 + 社区长者”的多元导师团队。例如,某毡绣专业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羊毛分拣 - 染色 - 刺绣”全流程技艺,同时聘请牧区老人讲解“毡绣图案与部落图腾的关联”,企业导师则指导学生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在“那达慕大会服务”实践项目中,学生需与牧民合作完成帐篷搭建、赛事组织等工作,过程中学习“分工不分家”的协作哲学。这种“技术传承 + 文化浸润 + 社会服务”的立体化培养,使学生既掌握技能,又理解“职业价值源于服务社区”的深层逻辑。
(四)开发“数字化 + 跨文化”传播平台
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曾依赖口传心授,现代技术可助其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传播与素养培育的协同。例如,某院校开发“草原职业智慧”数字博物馆,通过 3D 建模还原马鞍制作、奶制品加工等传统工艺流程,并附加“工匠口述史”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毫一厘皆关乎诚信”的职业态度。同时,平台开设“跨文化职业对话”栏目,邀请德国工匠、日本职人分享各自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引导学生对比反思蒙古族“慢工出细活”与西方“效率优先”理念的异同。这种“数字技术 + 文化比较”的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培养了其“和而不同”的全球职业视野。
结语:
蒙古族传统职业教育是草原文明孕育的智慧结晶,其以“技道融合”为内核,将生态伦理、工匠精神与集体意识熔铸于劳动实践之中,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以文化人、以技立身”的独特范式。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这一传统教育模式的价值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成为培育劳动者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 欧才学 , 蔡立锋 . 全人教育视域下技工院校人文素养培育模式探究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5,(10): 20-22+26 .
[2] 凌新文 , 仇怀凯 , 聂劲松 . 高职劳动教育实施:逻辑起点、课程构建和课堂革命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32):85-91.
本论文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2021 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的价值研究”(项目计划编号:NJSZ21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