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粮食检验的影响因素及方法探讨

作者

张玮

德惠市粮油品质卫生检验监测站 吉林长春 130300

粮食质量安全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越来越高,粮食检验工作引起了广泛重视。有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有效强化粮食检验工作,可以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几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然而,粮食检验受到环境、技术、取样等因素的影响,有关人员只有全面分析影响粮食检验结果的因素,合理选择检验方法,才可以提升粮食检验的实效性与准确性,进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一、粮食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取样因素

粮食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取样环节的操作质量。由于粮食在储存期间,会受温湿度、通风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品质分化,尤其是粮仓内部不同深度、不同区域的粮食,其水分含量、霉变程度等品质指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选取检验样本时,保障样本的代表性成为关键前提。科学的取样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粮食实际存储形态(如散装、袋装)、存储周期长短、近期天气变化以及季节特性进行综合考量,并严格遵循行业规范流程执行。样本抽取后的处理环节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样品粉碎的细度要求,还是后续保存环境的控制,都必须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避免因处理流程不规范导致检验数据失真[1]。

(二)环境因素

粮食检验得出结果的精准度,极容易被各类环境条件综合干扰,从温湿度发挥影响的层面看,其对粮食品质起到的作用具备直接及持续的性质,当环境进入高温状态之际,粮食内部的脂肪酸值会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引发粮食质量迅速恶化;而高湿度的环境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恰当条件,容易使得粮食出现霉变现象。在检验操作阶段,实验室温湿度控制精度情况、无菌操作空间的洁净水平,乃至由季节性天气引起的环境变化,都会直接干扰到检测过程的开展,造成部分指标的测定结果出现差错。此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害虫等生物成分,或许会通过污染粮食样本或更改粮食品质,造成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间接干扰。

(三)技术因素

在粮食检验工作当中,技术领域的诸多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科学选用检测技术以及方法是核心环节之一,业内普遍采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等先进检测技术,可实现对粮食中微量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与精确量化。除检测技术这一要点外,检测设备的精度水平以及运行稳定性同样是影响结果可靠性的关键要素,高精度的检测装置与持续稳定的运行状态相配合,可最大程度降低检测过程里的系统误差,保证不同批次、不同时间段检测数据的一致性。值得留意的是,不同检测途径在精度范围与适用场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别[2]。

二、粮食检验的方法

(一)物理检验法

物理检测法是利用粮食自身物理属性开展检验的技术,核心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快速无损,无需复杂试剂,广泛应用于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的现场筛查与常规品质判定。物理检验法常用的技术有水分检测技术、容重与千粒重检测技术、杂质与外观品质检测技术。近红外光谱法(NIRS)是非常重要的水分检测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粮食中水分子对特定波长近红外光的吸收特性,建立水分含量与吸光度的校正模型,实现无损、快速检测(单个样品 ⩽1 分钟),且可同时测定水分、蛋白质等多项指标,适合加工企业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容重检测是检验时使用标准容重器,按规定流程将粮食样品通过漏斗匀速装入容重筒,刮平后称量,计算容重值。操作仅需 5 分钟,无需复杂设备,是收购环节的必检项目。千粒重检测是通过称量 1000 粒粮食的重量(单位:g),评估籽粒大小与饱满度,与产量和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如优质水稻千粒重通常在 25-28g )。机器视觉检测是杂质与外观品质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主要是通过高清相机采集粮食籽粒图像,结合图像处理算法(如颜色识别、形态分析),自动识别霉变粒、虫蚀粒、病斑粒等不完善粒,以及杂质、异色粒等。

(二)化学检验法

化学检验法凭借化学反应或者仪器分析开展,精准检测粮食中的化学成分,是评判粮食品质优劣及安全风险的关键手段。化学检验一般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凯氏定氮法等。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检测粮食中的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残留,原理是借助气相色谱将农药残留进行分开,再依靠质谱检测器对其特征离子进行测定,实现定性、定量的分析。凯氏定氮法,作为国际标准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原理是采用浓硫酸对粮食样品消化,让蛋白质中的氮转换为硫酸铵,之后采用蒸馏把氨释放出来,用硼酸把氨吸收后,以盐酸标准溶液开展滴定,按照滴定体积计算出氮含量,再将蛋白质换算系数(小麦 5.70、水稻 5.95)乘上得到蛋白质含量。

(三)生物检验法

生物检验法利用微生物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筛查粮食中的有害微生物(如霉菌、致病菌)、生物毒素(如细菌毒素)及转基因成分,是保障粮食生物安全的主要手段。生物检验法主要采用的技术是微生物培养检测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该检验法有着高特异性(例如抗体只结合特定毒素、PCR 只对目标基因实施扩增)、高灵敏度(检出限可降至痕量级别)等长处,微生物培养法的培养周期偏长,难以迅速给出预警;免疫检测法易为基质所干扰,存在假阳性现象;分子生物学检测途径,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要杜绝核酸发生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粮食检验的可靠性、精准性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粮食检验影响因素以及方法的研究,可以实现粮食供应链的提质增效,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因此,有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要完善粮食检验机制,全面梳理影响粮食检验结果的因素,并创新粮食检验技术与方法,切实提高粮食检验的质量与效率,为粮食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伟 , 褚毅宏 , 张艳 , 肖雪芹 , 陈斌 . 粮食质量安全现状及全面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J]. 现代食品 ,2023,29(14):10-12.

[2] 高阳 , 屈登辉 , 刘云裳 , 郑焱诚 , 孙凤阳 , 刘军 . 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问题及对策 [J].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24,4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