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策略分析
梁泓舸 余和高 麦荣据 郑翠盈
广东两阳中学;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关键词:中小学;积极心理;心理品质培育;策略
积极心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其良好美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中小学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必须结合当代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目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围绕环境与学生个人,利用优秀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感悟积极心理的内容和作用,主动学习积极心理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确保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积极心理。
一、中小学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发展需要
积极心理品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容易受生理、心理发展因素影响,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状态中。而积极心理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各种情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勇敢、谦虚、幽默、自我调节等品格力量 。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生可以主动了解并掌握各种积极的心态,能够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心理情绪支撑,避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走向偏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满足社会转型需要
中小学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是社会转型的需要,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正向能量的优秀人才。中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品德会受益终身。随着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培养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也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为此应该重视积极心理品质在中小学阶段的培养工作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引,能够让学生了解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人生,能够让学生具备坚强、勇敢、抗挫折的能力,在保持心理健康的同时,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调。
3、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同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水平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教育,能够丰富学校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水平。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相应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介绍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和特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策略
1、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需要做好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师应该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是中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活动,而多数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佳、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3]。从积极心理角度出发,想要让中小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必须要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优质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多感官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与专注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引入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量代换等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对学习产生更多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良好心态。再比如,教师也可以通过问答情境创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开阔其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提供丰富班级活动
丰富的班级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提供趣味性班级活动,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竞争对抗等方式,挖掘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4]。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沙盘游戏等趣味性班级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在竞技对抗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朗诵会、故事会等方式,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提高自信心与自豪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3、完善心理教育机制
心理教育是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为中小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的相关知识,学会把握情绪,促进个人发展 [5]。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提供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讲解,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分析自己的情绪,如何进行情绪调控,并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有整体的认知,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克服消极心理,树立积极心理,鼓舞自己前进。教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这一条件,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或案例解释,为学生介绍有关积极心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评价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能够挖掘自身的优点,培养积极心态,更好的参与生活和学习。
结束语:
中小学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用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从而培养出更多健康且乐观的人才。在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教师应该关注当前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班级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下获得心理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并发挥家校联合的作用,让学生系统了解积极心理的内涵,主动学习并掌握积极心理。通过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能够让中小学生具备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保丽云.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 ,2023,14(11):113-115.
[2] 张婕 , 赵娅含 , 蒋冰怡等 .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39(10):50-53.
[3] 王丽春 .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J]. 吉林教育 ,2023,27(19):12-13.
[4] 邢学玮 , 张静 , 李桂芬等 . 基于积极视角的中学生双向测评系统及其实践探索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1(12):4-9.
[5] 顾冰.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J].亚太教育 ,2023,09(08):88-90.
作者简介:梁泓舸(广东两阳中学,高中心理健康一级教师);余和高(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麦荣据(广东两阳中学,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郑翠盈(,小学心理健康二级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德育专项 2020JKDY126 《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业压力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