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基于 3D 打印技术的表演专业教辅道具创新研究
耿枢逸辰 唐红兵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教辅道具是表演教学中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表演技巧的掌握以及文化内涵的传承,但是传统教辅道具制作模式存在个性化不足、成本高昂和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很难适配数字化教学需求。3D 打印技术以其精准复刻、快速迭代和材料多样等特性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全新可能。本文基于表演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从技术赋能价值、现存问题解决和创新路径构建及应用场景实践等维度系统讨论基于 3D 打印技术的表演专业教辅道具创新策略,希望能够促进表演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3D 打印技术赋能表演专业教辅道具的价值
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3D 打印技术能突破传统道具制作的局限,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传统表演教辅道具通常采用批量生产或手工制作模式,很难适配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角色训练需求。而 3D 打印可通过数字化建模精准复刻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道具细节,让学生在训练中接触到高度还原的实物教具。分析教学资源拓展方面,传统道具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尤其是复杂造型道具或稀有历史道具的复刻通常受限于材料和工艺很难实现。3D 打印技术利用数字扫描技术获取文物道具的数据信息,通过 3D 建模软件进行修复和优化后快速打印出高精度复制品。这使表演专业能够建立包括古今中外、不同表演门类的数字化道具库,为戏曲、话剧及音乐剧等不同方向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解决传统教学中道具资源匮乏的问题。从教育创新层面分析,数字化建模过程本身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道具的设计与优化,通过调整道具的结构参数理解道具与角色动作、情感表达的关联,有效提升学生的角色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教辅道具从辅助工具到教学载体的功能升级。
二、表演专业教辅道具现存问题与3D 打印技术的解决优势
首先,传统道具制作模式的局限性,传统道具制作模式很难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批量生产的标准化道具无法适配不同学生的训练场景,而手工定制道具又面临成本高昂、制作周期长的问题。例如,在戏曲表演教学中,不同流派的道具规格存在细微差异,传统手工制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质量稳定性很难保证,导致学生在训练中无法精准把握流派特色。道具资源的局限性也成为表演教学的突出短板,因为制作技术和成本存在短板,许多具有重要教学价值的道具很难在教学中普及,学生通常只能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间接学习,缺少实物接触带来的直观感受。其次,3D 打印通过数字化建模可实现道具的参数化设计,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需求调整模型数据快速打印出符合要求的道具。例如,为不同身高的学生调整古代服饰道具的尺寸或为特定训练场景优化道具的重量和握持感,只需修改数字模型即可实现,这种灵活性极大提升了道具与教学需求的匹配度,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基于3D 打印技术的表演专业教辅道具创新路径
(一)构建数字化道具模型库
首先,工作人员需分类梳理表演专业涉及的各类教辅道具,包括戏曲、话剧、音乐剧、影视表演等不同领域,明确核心道具的规格参数和教学功能,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获取传统经典道具的三维数据,利用3D 建模软件进行优化和修复,去除冗余结构保留教学所需的关键细节。建设模型库应注重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制定统一的模型数据标准,同时预留个性化调整接口,允许师生根据教学需求修改模型参数,模型库采用云存储架构,支持在线访问、下载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2]。
(二)优化3D 打印材料与工艺选择
工作人员根据表演教学道具的功能需求科学选择 3D 打印材料和工艺,对于需要高强度、耐用性的道具采用 PLA+ 或 ABS 材料,通过熔融沉积成型(FDM)工艺打印确保道具具备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对于精度要求高、细节丰富的道具选用光固化树脂材料,采用立体光固化成型(SLA)工艺,实现 0.1mm 级别的细节还原,满足教学中对道具纹饰、肌理的展示需求。针对表演道具的特殊使用场景,需开发功能性复合材料,例如采用木质纤维复合 PLA 材料模拟传统木质道具质感,或使用蜂窝结构填充结合 TPU 柔性材料实现轻量化需求,从而提升道具的使用体验。
(三)创新道具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模式
教师可以将 3D 打印道具深度融入表演教学环节,实现设计—制作—使用—反馈的闭环创新,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道具的数字化设计,通过分析角色特点确定道具的造型、功能需求培养学生的角色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训练环节利用 3D打印道具的可修改性进行动态教学调整,针对学生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数字模型并优化,重新打印后投入教学,形成使用反馈—模型优化—二次制作的迭代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化建模和 3D 打印基础技能,增强跨学科应用能力。
四、3D 打印技术在表演专业教辅道具中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效果
(一)戏曲表演教学中的道具创新
在戏曲表演教学中,3D 打印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道具制作难度大及成本高的问题,以京剧表演为例,传统翎子道具由野禽羽毛制作成本高昂,且受动物保护政策限制很难获取。通过 3D 扫描技术获取传统翎子的结构数据使用轻质 PLA 材料打印翎子主体框架,再结合仿真羽毛材料进行组装,制作出的 3D 打印翎子在重量、弹性和外观上与传统翎子高度接近,且成本明显降低。在教学应用中学生使用 3D 打印翎子进行翎子功训练,道具的耐用性明显提升,减少因频繁练习导致的损坏问题,并提升了角色代入感。
(二)话剧与影视表演中的场景化道具应用
现代话剧常涉及特定时代背景的场景道具,如民国时期的生活用品、科幻题材的未来道具等,传统制作方式很难精准还原且周期长,利用 3D 打印技术可根据历史资料或设计图纸快速制作出场景道具,道具制作周期从传统的 1-2 周缩短至 1 ~ 2 天,极大提升了教学准备效率。在影视表演的镜头感训练中,3D 打印道具发挥了独特作用,学生通过制作与真实道具等比例的复制品能够在模拟拍摄场景中练习道具使用与镜头走位的配合,因为 3D 打印道具成本低且易制作,可以根据训练需求制作多套相同道具,确保训练效果的稳定性[3]。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为表演专业教育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3D 打印技术通过技术赋能,表演专业教辅道具实现了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从单一工具到多元载体的转变,虽然在技术普及、师资培训及资源共享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随着保障机制的完善和技术的持续发展,3D 打印技术必将成为推动表演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重视 3D 打印,就是要发挥一切积极的因素,使 3D 打印的课程和实践在学校教学中进行交叉与融合,不断循环发展。在 3D 打印教学的创新中,可以结合现在的在线教育、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挖掘3D 打印在课程教学的潜能和优势。在建设3D 打印课程的体系中,需要多方协调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的氛围。未来 3D打印在教学、研究、设计、制造等方向的应用和实践将会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它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刘晓炜 . 戏曲元素在陈设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D]. 中国戏曲学院 ,2023.
[2] 廖华勇 . 高分子材料成型学中的模具辅助实践探讨 [J]. 丝网印刷 ,2023,(04):100-103.
[3] 黄仕美 .3D 打印背景下壮族手工艺品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14):68-69.
本文系 2024 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数字化时代下基于 3D打印技术的表演专业教辅道具创新研究,编号:S2024123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