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 促生成长
董自力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石光中学 362700
引言: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来说,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德育教学的成效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打造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优秀的优质人才,初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德育人,促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推动德育教学与课堂活动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德育建设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依旧普遍存在。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教育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教育理念显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初中教育 [1]。为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德育教学在初中阶段教育中的重要性。除了教师自身的提升外,学校也要注重德育的建设,以提升全体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为目的开展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给教师传授德育渗透的成功经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准,使教师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德育教学方案,推动德育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德育建设的投入,为德育建设提供硬件设施与软件支持,如建设德育实践基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搭建智慧德育平台,全方位营造浸润式育人生态。
二、营造德育氛围,实现文化浸润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校园文化是德育渗透的无声课堂,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隐性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接受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布置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设立经典诵读长廊、英雄人物雕塑群,打造沉浸式德育教学场景,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德育主题展厅,通过 VR 体验、互动投影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在学生眼前。在班级建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环境布置等方法,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育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美德之星”展示角,定期展示学生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优秀事迹,用身边榜样激励大家。组织主题班会时,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活动,像端午节讲屈原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助力学生成长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2]。
三、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内容
初中阶段德育渗透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行动体验。学校应系统设计主题式社会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进行职业体验等,引导学生通过亲历社会现实深化对责任担当的认知。同时,可依托校园活动平台开展德育实践,如模拟法庭、道德辩论赛、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等,在角色扮演与问题解决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公民素养。教师需注重实践活动的学科融合性,例如在历史课程中组织红色基地研学,在物理实验中融入环保科技项目,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此外,应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实践日志、小组互评、成果展示等方式记录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轨迹,使德育评价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的成长档案。通过组织德育实践教学活动,推动德育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引领转变,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德育效果
在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之一,为提升初中德育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应当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估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与反思作用。传统德育评价存在模式单一,内容片面的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道德成长的动态过程[3]。为打破这一局面,初中教师应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将日常行为表现、课堂参与度、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纳入评价维度,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评价的问题,完成教学评价体系环节的优化与完善。例如,教师可设计德育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志愿服务、团队合作、冲突解决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形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选用的评价标准应注重梯度设计,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指标,也要有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的发展性指标。同时,教师要强化评价结果的诊断与反馈功能,通过定期开展德育发展诊断会,帮助学生分析道德认知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的改进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道德成长的助推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德育已成为初中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校与教师应当推动德育渗透进教学活动中,通过构建理念更新、环境浸润、实践深化、评价保障等手段,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教师应立足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将德育目标融入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隐性浸润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价值认同中内化道德准则,在行动体验中培育责任担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清翠 . 基于文化自信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5,(11):136-138.
[2] 周道斌 . 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型对策分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08):200-202.
[3] 王文涛 .“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思考 [J]. 科技风 ,2024,(17):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