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与整合创新研究
安佳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1 案例介绍
案例聚焦专升本学生小乙因学业困难与家庭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辅导过程以叙事治疗为核心技术,通过倾听、共情及开放式提问,帮助小乙外化问题(如将" 学业失败" 定义为可应对的挑战而非自我标签),缓解焦虑情绪。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后,评估其危机等级为二级,制定家校协同干预方案,整合辅导员、家长、同学等社会资源,形成支持网络。
方案制定基于个案概念化明确问题根源,从学业挫折导致自我怀疑,家庭关系紧张加剧心理负担的因素进行探索和思考,最终采用叙事治疗四步法:1. 探索例外事件(如小乙曾坚持完成实训项目的经历);2. 重构积极故事(将 " 坚持 " 提炼为核心特质);3. 制定行动计划(如分阶段补修课程、每日学习打卡);4. 强化社会支持(推动家长理解职业规划,朋辈组队学习)。同时,家校合作中引导家长转变 " 必须升本" 的固有认知,支持小乙选择技能型发展路径。
最终小乙情绪显著改善,焦虑自评量,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有下降。在家庭层面,父母与小乙就职业规划达成共识,并且努力掌握沟通技巧,为小乙提供经济与情感支持;学业层面,小乙完成专升本课程并通过考核毕业。本案验证了叙事治疗在危机干预中的可操作性,突显叙事疗法结合学校心理健康四级工作体系、家校协同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2 案例特色
1. 育人特色
叙事疗法坚持“每个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原则,强调“尊重并认同个体的价值”,其“积极包容”的态度在日常管理和思政育人工作中值得借鉴。本案例中,咨询师运用倾听技术全面了解学生故事,观察情绪变化并记录,通过开放姿态、语言和非语言回应,帮助学生放下防御,感受接纳。进一步采用“解构式倾听”捕捉叙事矛盾与空白,引导其追溯社会文化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同时运用“双重倾听”技术,关注显性问题故事及特殊意义事件,为后续外化对话和重构替代故事奠定基础。
叙事疗法适用于高校心理咨询,因其注重培养自我认同。通过帮助学生重塑故事主线和支线,使其认识自身价值和潜能,形成积极自我形象。高校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认同结束或整合阶段,并经历成年早期过渡,积极的自我认同有助于增强抗逆力,面对困难保持坚韧,追求成长,建立健康家庭关系。
叙事疗法“放下主流文化量尺”的理念有助于育人工作贴近“Z 时代”学生感受,推动学生个性多元化展现。同时,其强调尊重多元文化、学生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在技术支持下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建立包容开放的沟通环境,使学生获取有效成长资源。
2. 创新特色
2.1 叙事疗法与危机干预的系统性整合
本案例将叙事治疗技术与“危机干预六步骤”(确定问题、保证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深度结合。在急性应激阶段,通过解构式倾听捕捉学生“世界崩塌”核心叙事,运用外化对话将危机事件与学生分离,构建具象化隐喻,缓解极端情绪在认知重构阶段,采用双重倾听同步处理显性危机(学业问题)与隐性创伤(家庭高期待形成的自我压迫),通过重塑特殊意义事件,将学生认知从“失败者”转为“探索者”(“我需要寻找新成长路径”)。后续在征得同意基础上撰写发表案例报告,延伸干预效果。
2.2 心理健康教育四级体系的多维度协同干预
本案例激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体系功能,依托制度在干预、咨询、管理各环节发挥成员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及心理帮扶。学校、部门层面即时评估风险,制定方案;中心与二级学院协同,建立“家校叙事联盟”。一方面运用叙事技术,通过家长对话帮助其将固着性话语转为发展性对话,整合家庭支持资源;另一方面发挥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干部作用,进行日常关注、疏导上报;在班级组建助学小队,引导正确面对学业困难;借助朋辈谈话,将个体问题转化为共同成长议题。后期形成“学业支持 - 情绪关爱 - 资源互通”的家校协同机制,实现从危机干预到心理育人的衔接,使学生保持叙事能动性,发展兴趣领域技能。案例成功依赖于四级体系相关部门人员的协作与奉献。
3 价值推广
1. 融入叙事治疗的危机干预推广应用
总结本案例经验,在危机干预六步骤中引入叙事治疗的环节及操作方法:
环节 1:评估安全性(保证安全阶段):引入叙事技术接纳情绪、倾听诉求,通过签订安全协议外化危险行为。目标:稳定情绪,确保安全。
环节2:建立联系(给予支持阶段):引入叙事技术建立信任关系。目标:增强信任,明确问题边界。
环节3:识别问题(提出并验证可变通方式/ 干预后咨询):通过“问题命名”外化问题(如“黑天鹅”),分离人与问题解构问题故事(学业压力、家庭冲突),梳理生命主线关键事件。目标:定位核心冲突,澄清根源。
环节 4:探索应对策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方式 / 干预后咨询):持续叙事介入,整合资源(家校、朋辈),制定“改写对话”计划(如与父母沟通职业规划)。目标:拓宽解决路径,调动支持。
环节5:制定行动计划(制定计划阶段/ 干预后咨询后期):通过“见证技术”巩固成果(如回顾生命火车图)。目标:确保行动可行。
环节 6:处理感受(得到承诺后 / 干预后咨询后期):导入“探索例外事件”技术(如成功考试),重构积极支线故事(“坚持”),通过“生命火车”强化正向认同。目标:转化负面情绪,增强自我效能,预防复发。
2. 叙事治疗在高校辅导员思政管理中的示范价值
2.1 增强学生自主性:通过外化问题,帮助学生跳出“问题即自我”思维,提升自我决策能力。
2.2 改善人际关系:借助解构重构,建立家庭、朋辈互助模式(如引导家长换位思考),缓解人际资源稀少问题。
2.3 化解学业压力:梳理挖掘“例外事件”,共同发现潜在优势(如
毅力),从内部重塑学习动机。
2.4 促进多方协作:整合各部门、学院、咨询师、辅导员、家长、同学资源,共同为学生提供支持,提升干预效率。
2.5 深化思政教育:在“价值观引导”中融入故事重构技术(如职业规划中平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与自身兴趣),实现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融合。
3. 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干预与辅导中的意义
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互通,增强家庭对危机的预防意识、发现能力,提供专业支持、协同策略,促进信息共享、教育宣传,完善管理机制,创造健康成长环境。本案例证实其重要性。“家校叙事联盟”鼓励家长参与活动,增强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借助沟通改变家庭固定认知,提供自我探索支持;家长提升辅导方法提供家庭支持。整合资源提供全面多维支持。家校合作有助于共同制定和执行危机应对策略,及时沟通调整,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优化信息共享,确保双方及时获取学生信息,建立有效交互渠道,增强信任理解,为干预和咨询工作提供支持。
4. 形成“学业困难及职业发展两难”危机个案系统干预工作模型
图2 “学业困难及职业发展两难”危机个案系统式干预工作模型

该工作模型是基于本案例将叙事治疗与危机干预六步骤深度融合,提升干预精准度;不断探索心理健康四级工作体系与家校合作模式的关联,形成“纵向分层 + 横向联动”网络;结合危机干预、心理咨询与思政教育,促进学生价值观与职业认同统一,将问题转化为发展资源。同时该模型以“叙事治疗技术”为核心手段,依托“高校心理健康四级工作体系”实现多层级协作,结合“家校协同”整合资源,形成从危机识别到干预再到长效支持的全流程系统化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2015:7.
2]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5:7.
[3]李明. 叙事心理治疗[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1.
[4]迈克尔·怀特 .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北京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1.
[5]卡特里娜·布朗、托德·奥古斯塔- 斯科特. 叙事疗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