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究
程小佳
长春新区兴港学校
一、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情境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部分教师在设计生活情境时,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导致情境与学生脱节。例如,选用 “ 股票交易” “ 房贷计算” 等超出小学生生活范围的场景,学生因缺乏相关经验而难以理解问题;或情境中的生活元素与学生的日常关注点不符,如忽视低年级学生对玩具、游戏的兴趣,选用过于成人化的生活场景,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情境设计过于复杂,包含过多无关信息,干扰学生对数学问题核心的提取,反而增加了解题难度,违背了利用生活情境简化问题的初衷。
(二)情境与数学知识关联薄弱
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存在 “ 为情境而情境” 的现象。部分教师仅在问题表面添加生活元素,如将 “ 计算 20+30′′ 改为 “ 妈妈买了 20 个苹果和 30 个梨,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 ,但未深入挖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逻辑和思维方法,情境仅作为 “ 包装” 存在,未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有些情境设计中,数学问题与生活场景的逻辑关联牵强,如在 “ 图书馆借书” 情境中强行植入复杂的分数运算,不符合实际生活中图书馆的操作逻辑,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
(三)学生主体性与思维引导不足
在生活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充分,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存在欠缺。部分教师将生活情境作为 “ 展示工具” ,由教师主导讲解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被动接受解题思路,缺乏自主探索的机会,如教师直接给出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法,未让学生尝试独立分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够精准,对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未能及时点拨,如当学生因情境中的生活细节困惑时,未能帮助其剥离无关信息、聚焦数学本质;或过度干预学生的思考过程,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经验设计生活化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真实、贴切的生活情境。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兴趣点,选取他们熟悉的场景,如低年级可选用 “ 玩具分享”“ 零食分配”“ 课间游戏” 等情境,高年级可选用 “ 校园运动会安排” “ 班级活动采购” “ 家庭旅行规划” 等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鸣。情境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数学问题核心,避免无关信息干扰,如在 “ 购物情境” 中,明确呈现商品单价和购买数量,聚焦 “ 计算总价” 的数学问题。同时,情境可适当融入地方特色和时代元素,如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校园活动等,增强情境的亲切感和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二)强化情境与数学知识的深度融合
在生活情境设计中,注重挖掘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围绕数学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自然嵌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场景,如在 “ 认识图形” 教学中,设计 “ 整理书包” 情境,让学生将不同形状的文具分类,在操作中理解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培养 “ 数学化”思维,如在 “ 生日聚会” 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 “ 如何平均分配蛋糕”“ 需要准备多少份礼物” 等可转化为数学的问题,理解 “ 平均分” “ 数量统计” 等知识的实际意义。此外,通过同一生活情境延伸出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如从 “ 超市购物” 情境中,既可以设计简单的加法问题,也可以拓展出 “ 预算规划” “ 折扣计算” 等复杂问题,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突出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全程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在情境呈现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如在 “ 班级图书角整理” 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 “ 如何摆放能使取书更方便” “ 不同类型的书各有多少本” 等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共同解决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如在 “ 校园植树规划” 情境中,小组讨论 “ 如何根据场地大小确定植树数量和间距” ,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方案设计。教师在过程中扮演引导者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提问启发思考,如 “ 这个问题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 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
三、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一)提升教师情境设计与引导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利用生活情境的关键。学校应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生活情境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如何结合不同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选取合适的生活场景,如何平衡情境的趣味性与数学性。组织教师研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范围,确保情境设计贴合学生实际。通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让教师交流情境教学中的引导技巧,如如何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学生在情境中出现的思维偏差,提升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
(二)丰富生活化教学资源与平台
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教学资源,为情境教学提供支持。学校可建立生活情境资源库,收集整理与各年级数学知识点匹配的生活素材,如购物小票、作息时间表、校园平面图等实物资源,以及家庭生活、校园活动等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源,方便教师取用。搭建生活化实践平台,如在校园内设置“ 数学角” “ 模拟超市” 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数学应用;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菜市场、超市等,让学生在生活现场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此外,鼓励教师与家长合作,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形成家校协同的资源网络。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生活情境教学的优化。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重视其在生活情境中的思考过程,如学生是否能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是否尝试多种解题方法、是否能解释解题思路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对生活情境教学的意见,如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情境的兴趣度和理解度,根据反馈调整情境设计和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存在的情境脱离学生实际、与知识关联薄弱、学生主体性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基于学生经验设计情境、强化情境与知识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等策略解决。同时,提升教师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助力学生真正做到 “ 学以致用” ,培养出具备较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许英姿.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家长, 2025,(06):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