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李莎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276800

引言:

2023 年9 月,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依靠科技力量引领发展,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主要强调以数据要素促进创新和转型升级,在国际贸易上带来了数字贸易快速上升、跨境电商智能化转变、贸易合规规则动态调整等等显著改变,同时也暴露出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本科教育,是将类型教育与层次教育融合的新型模式,培养目标逐渐向高层次技术型转变,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相适应。当下专业课程体系受制于专科办学模式的传统惯性以及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化”倾向,很难做到数字技术与产业实践资源的有效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必须依照新兴生产力要素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还要努力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

一、职业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困

(一)培养路径不清晰,课程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

传统教育观念的固有局限性造成职业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化”特征,一方面过于依赖理论教学,过于强调国际贸易理论 识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沿用专科阶段“碎片化”实训模式 节割裂开来,缺少对“贸易逻辑+数字技术”融合系统的整体规划,这种 贸易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贸易数据处理、智能关务管理、多平台跨境运营等关 能停留在表层要素堆砌,达不到预期的“协同效应”。

(二)数字资源滞后,难以适配产业需求

新质生产力发展给课程资源带来实时更新需求,而当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资源明显存在滞后状况,一方面教材内容更新频率低,重点放在传统贸易流程和线下展会操作上,很少提及RCEP 数字规则,跨境电商智能营销工具,贸易风险AI 预警系统之类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依靠基础模拟软件,缺少企业真实经营数据,数字报关平台,跨境电商实时交易场景等动态资源作支撑,这种供需错位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很难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从而加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校企协同不足,教学团队缺乏协作性

产学研协同期间,由于认知偏差造成动力机制缺乏的情况比较突出,高校偏爱创建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并执行长远规划,企业则看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喜欢做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它们在课程开发时的实际参与程度比较低,现在使用的教学团队大多由校方教师组成,普遍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很好地融合跨境电商运作专家和数字合规领域的专业人才资源,所以课程内容很难做到准确对接行业需求,进而对新型生产力背景下岗位核心能力的培育目的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以“新”塑群,打造“贸易+数字”集群课程体系

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数字贸易能力的培养要冲破传统学科界限,创建融合“三大模块+动态调整”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包含三个要素:数字贸易主干模块,覆盖贸易大数据分析,智能通关服务,跨境电商供应链数字化经营等内容,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贸易合规更新模块, 围绕RCEP 数字规则剖析,跨境数据监管机制评价,贸易风险预估策略等话题,紧跟 际经贸规则的最新动态;综合实训模块采用项目带动的方式,把前两者的结果整合起来,模仿数字贸易全链条运作情形,为了保证课程内容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应该创建动态更新机制,按照技术革新趋向及时改良课程架构和教学内容。

(二)以“智”建台:构建产教融合智能平台

依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数字贸易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创建“数字贸易产教融合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利用企业真实运营数据以及智能化实训工具,数字报关系统,跨境电商ERP 等,达成教学情境和职业环境的契合,而且采用云计算,虚拟仿真技术,塑造“虚拟数字贸易园区”,模仿跨境电商多平台经营,贸易数据分析等关键业务流程,解决实体资源短缺问题,平台要创建资源共享机制,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资源更新维护任务,保证学生接触前沿技术,熟悉行业实务。

(三)以评促优,完善数字赋能评价体系

创建“多种协同+全链条贯穿”的数字化赋能评价体系,在组织架构方面,把高校、企业、行业组织三方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协同运作机制,企业着重考察实际操作能力,行业协会重点审查法规遵守情况。从评估维度来讲,包含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成果,在技术支撑层面,依靠大数据追踪学习轨迹,采用行为分析改进教学策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四)跨界结构化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强化策略

打造“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塑造跨学科交叉组合型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应侧重国际贸易理论课讲授及课程设计,定时踏入企业展开相关实践操作(数字贸易项目管理之类)来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操作水平;企业方专家则要负责起实训环节的技术指导任务,在讲座形式或是指导项目之类形式传递专业知识前沿讯息内容。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定期举办学校企业共同教研会、开设共享性课程资源等等都是其中重要步骤内容之一。确保授课内容贴近实际。

总结: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之时,职业本科国 系创建要以产业需求为向导,把数字技术当作核心要素,着重解决路径规划 过执行集群化课程规划,智能化平台搭建,数字化评价机制创建 使人才培养目的同新质生产力发展达成融合,此举措既体现 和育人成效,而且打通了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为国际贸 使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乐纹甫.新文科视域下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5(3):30-33.

[2] 黎文武.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21):205-208.

[3] 李伟,侯彦利.基于“新财经”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1):43-45.

[4]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5]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6] 林慧娜, 张建华.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路径[J]. 中国集体经济,2024(27):45-48.

[7] 刘树文,王世川,苏萌,等.新质生产力下市场监管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体系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构建研究[J].

标准科学,2024(09):12-17.李莎(1987.10-),女,汉,山东日照市,经济学硕士,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

方向为国际贸易。项目来源:中国电子劳动学会 2024 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eal202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