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优化与智能调度研究
张佳豪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引言
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系统复杂度显著增加,突发事件和客流波动对运营稳定性提出严峻挑战。智能调度技术通过整合多元数据源,建立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研究智能调度与系统优化的协同机制,对保障运营安全、提高乘客满意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交通网络,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完整运行体系。轨道线路构成系统的物理基础,包括地下隧道、高架桥和地面轨道等不同形式,为列车运行提供固定路径。车站设施是连接乘客与列车的枢纽节点,包含站台、售票区、换乘通道等基本功能区域。车辆系统由动车组、拖车和控制车等组成,配备牵引、制动和信号等关键设备。供电系统通过接触网或第三轨为列车提供持续动力,同时保障车站设备用电需求。信号与控制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的核心,包含列车自动防护、自动运行和监控等装置。通信系统构建了车地双向信息传输通道,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业务。票务系统实现乘客进出站管理和费用结算功能,涉及自动售票机、检票闸机等终端设备。环境控制系统负责调节车站和隧道内的空气质量与温度,为乘客提供舒适候车环境。维修保障系统包括车辆段、停车场和维修基地等设施,承担日常检修任务。这些子系统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协调运作,共同实现安全高效运输服务的目标。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优化策略制定
2.1 线路拓扑结构的优化调整方案
线路网络布局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系统整体效能,优化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与客流分布特征。新建线路应当重点连接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布局,避免单一放射状结构导致的换乘压力。既有线路改造可通过增设支线或联络线方式提升网络连通性,在关键节点构建环形或网格状结构增强系统韧性。交叉线路换乘站设计应采用同台或便捷通道形式,最大限度缩短乘客步行距离和时间消耗。线路走向规划要兼顾现状需求与未来发展,预留足够扩展空间应对城市扩张。地下与高架线路的合理配比需要考虑地质条件与景观要求,在市中心密集区优先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线路长度和站间距设置要匹配不同区域特点,商业区适当加密站点,郊区可增大站距提高旅行速度。通过系统仿真技术评估不同拓扑方案,选择最能均衡运载能力和运营效率的优化方案。
2.2 站点功能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措施
站点作为系统重要节点,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乘客出行体验。站厅布局优化应当遵循客流组织规律,合理设置进出站分流通道,避免对冲现象发生。自动扶梯与垂直电梯配置数量需满足高峰时段运送需求,并考虑特殊群体使用便利性。站台宽度设计要满足候车乘客密度要求,设置足够的候车座椅和引导标识。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应当科学规划,既满足乘客需求又不影响正常通行。无障碍设施建设要符合规范标准,确保残障人士能够自主完成整个乘车流程。车站照明与通风系统需定期维护更新,创造舒适的候车环境。导向标识系统应当清晰明了,采用统一规范的图形符号和文字说明。通过智慧车站建设引入自助服务终端,减少乘客排队等待时间。建立车站服务评价机制,及时收集乘客反馈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2.3 列车编组与运行图的动态优化方法
列车资源配置需要根据客流变化动态调整,实现运力与需求精准匹配。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应当采用最大编组运行,平峰期可适当缩减列车长度节约能耗。节假日特殊时段要预先制定增开方案,应对突发大客流运输需求。列车运行图编制需要考虑线路通过能力和折返时间等技术参数,合理设置行车间隔。大小交路嵌套运行模式能够兼顾主干线和支线运输需求,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快慢车组合运营策略可以满足不同距离乘客的时效要求,但需要精心设计越行站点。列车时刻表优化应当与公交系统协调配合,实现无缝衔接换乘。建立运行图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时客流监测数据及时增开临时列车。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测试不同运行方案,选择既能满足客流需求又能降低运营成本的优化配置。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智能调度研究
3.1 基于时刻表的调度策略
时刻表是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的基础依据,智能调度需要确保列车严格按图行车。列车自动监控系统实时追踪每列车位置和速度,与计划时刻进行比对分析。当检测到微小偏差时,系统自动调整牵引曲线或停站时间进行补偿。区间运行时间优化算法可以动态计算最佳速度控制策略,既保证准时又降低能耗。到发线智能分配模块根据列车实时位置预测到达时间,提前安排最合适的接车股道。站台门与列车门的联动控制需要精确同步,减少无效等待时间。延误传播预测模型能够评估晚点影响范围,为调度员提供处置建议。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不断优化时刻表参数,使计划更符合实际运行规律。建立时刻表执行评价体系,定期分析偏差原因并改进调度策略。
3.2 应急情况下的调度方法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检验调度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标准。故障诊断模块需要快速准确定位问题根源,区分车辆故障、信号故障等不同类型。应急预案库应当包含各类常见故障的标准化处置流程,支持调度员快速决策。列车迂回运行方案可以在线路中断时维持部分区段服务,减少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备用车调用策略要综合考虑停放位置和出动路径,确保最短时间投入运营。大客流疏散方案需要协调多列车联动,通过加密班次快速运送滞留乘客。应急公交接驳机制应当预先规划好接驳点和运行路线,实现平稳过渡。调度指令发布系统需要具备多通道冗余保障,确保紧急情况下通信畅通。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并持续完善处置流程。
3.3 多线路协同调度策略
网络化运营要求各线路调度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跨线路列车追踪系统需要建立统一的时间基准和位置参照标准。换乘站协同控制模块应当优化不同线路列车的到发时序,最大限度缩短乘客换乘等待时间。共线区段资源分配算法需要公平合理地安排各线路列车使用权限。网络客流分析平台可以识别跨线路出行需求,为列车开行方案提供依据。突发事件联动机制要求相关线路及时调整运行计划,共同应对影响。能源管理系统应当协调各线路用电需求,实现削峰填谷降低整体能耗。调度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整合多源数据,为网络级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统一调度指挥中心,打破线路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运营。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资源利用率。通过持续优化算法模型与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构建更加高效、可靠的智能调度体系,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严亚庆 . 基于智能调度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优化 [J]. 时代汽车 ,2025,(12):181183.
[2] 严牧君 , 高宇膺 , 徐晔 , 潘仁秋 . 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系统故障主动预警研究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5,(05):158160.
[3] 钟永强 , 王文山 .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运维服务实践 [J]. 中国安防 ,2025,(05):7882.
[4] 罗慎 , 杨军 .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优化研究及其在现代城市交通中的应用 [J]. 人民公交 ,2025,(03):6669.
[5] 矫佳 , 唐鑫 .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照明系统优化控制研究 [J]. 人民公交 ,2025,(0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