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作者

张予腾

威海华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威海 264200

第一章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施工队伍专业素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园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章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2.1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具有区别于一般建筑工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施工对象具有生命性特征。园林工程的核心要素是植物材料,其生长特性直接影响施工工艺和后期养护要求。与静态的建筑材料不同,苗木成活率受季节变化、土壤条件、栽植技术等多重因素制约,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和动态管理能力。正如研究指出,施工前准备不足会导致植物适应性差,这是园林工程特有的管理难点。

管理过程呈现多专业协同性。一个完整的园林项目需要整合土建、给排水、电气照明和植物配置等多个专业领域。管理人员既要协调各工种交叉作业,又要确保景观效果的整体性,这种综合协调能力被学者视为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城市复杂环境下施工时,还需兼顾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等限制条件,进一步增加了管理复杂度。

2.2 当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益。首先,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未能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变更设计方案,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工程进度[16]。同时,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突出,人力、材料和设备调配缺乏科学依据,造成资源浪费或供应不足。

施工技术应用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施工队伍仍采用传统落后工艺,对新型园林施工技术掌握不足,特别是在植物栽植、水景施工等关键环节,技术不达标导致景观效果与设计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植物生长特性、土壤改良等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和景观持续性[16]。

进度与成本控制机制缺失。由于缺乏科学的进度计划,遇到天气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时应对不足,造成工期延误。成本核算不精确,物料采购缺乏比价机制,变更管理随意性大,导致预算超支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相互关联,形成制约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需要通过系统性措施加以解决。

第三章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处理措施

3.1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策略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存在的施工组织不合理、资源分配不科学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应建立动态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传统的静态施工计划往往难以应对园林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特性等。通过引入动态管理方法,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流程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在植物栽植季节性强的情况下,需要提前制定多套备选方案,确保在最佳种植期内完成作业。这种灵活应变的组织方式能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要注重多专业协同作业的统筹规划。风景园林施工涉及土建、水电、绿化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科学安排各工序的衔接关系。研究表明,通过绘制详细的施工网络图,明确关键线路和节点控制要求,可以有效避免交叉作业冲突 [4]。同时,应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各专业配合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过程有序推进。这种系统化的组织方法不仅能缩短工期,还能提高整体施工质量。

要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可操作性。设计方案必须建立在详细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实际因素。在编制过程中,应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参与讨论,确保方案既符合设计要求,又便于现场实施。正如研究指出的,施工管理中的创新策略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制定的施工组织方案,能够有效指导现场作业,减少施工过

程中的随意变更。

3.2 提升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提升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需要从人员培训、技术应用和制度完善三个维度采取系统性措施。在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分层级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针对管理人员,重点加强植物生理特性、施工规范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一线工人则强化实操技能训练,特别是苗木栽植、铺装工艺等关键工序的标准化操作。通过定期组织现场示范教学和技能考核,可显著提升施工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这是确保设计效果实现的基础条件[3]。

技术应用层面需推行标准化施工工艺。针对水景工程、园路铺装等质量通病高发环节,制定详细的工艺操作手册,明确基层处理、材料配比等技术参数。研究显示,合理运用标准化施工技术不仅能提高工程质量,还能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如采用移动终端实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数据,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档案,有效解决传统纸质记录易丢失、难查询的问题。这种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被证明是减少施工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18]。

安全管理应构建预防为主的责任体系。首先完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新进场人员必须通过安全知识测试方可上岗。针对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等高风险工序,实施”一人一卡”的持证上岗管理。其次,建立每日安全巡查机制,重点检查临时用电、脚手架搭设等事故易发环节,对发现隐患实行闭环整改。通过优化施工管理流程,将安全责任分解到每个作业班组,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网络。

建立动态化的质量监测机制也至关重要。在施工各阶段设置质量控制点,如土方造型完成后的地形复核、铺装基层的密实度检测等。采用”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道工序达标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实践证明,这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方法能明显提升苗木成活率和工程实体质量,为风景园林工程的长期景观效果奠定基础。

第四章 结论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风景园林工程将承担更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这要求施工管理不仅要关注工程实体质量,还需重视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建议后续研究关注施工活动对场地微生态的影响机制,开发低干扰施工工艺,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应重视施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庆香 .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J].《居业》,2021,(9):167-168.

[2] 郑钦邦 . 探讨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J].《建材与装饰》,2017,(52):62-62.

[3] 王 蛟 . 风 景 园 林 施 工 管 理 中 的 问 题 与 改 进 措 施 [J].《 花卉》,2025,(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