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船舶轮机与管系设备的综合监控系统研究

作者

方玉杰

威海德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威海 264200

第一章 引言

航运业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支柱,其安全性和运营效率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随着船舶大型化、智能化趋势的加速,传统分散式监控系统逐渐暴露出实时性差、故障响应慢等缺陷。例如,轮机设备与管路系统的独立监测模式导致数据孤岛现象,使得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设备整体运行状态,在突发故障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人工排查。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基础

2.1 船舶轮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近年来,船舶轮机监控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从单一设备监测向网络化集成方向转变的趋势。信息化船舶主机监控系统是现今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观点反映了当前轮机监控领域的技术演进特征。国际知名企业如美国Sperry、意大利CS 等已开发出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监控平台,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将主机、辅机等关键设备纳入统一管理网络,显著提升了数据共享效率。

在系统架构方面,现代轮机监控系统普遍采用分层设计模式。上层为驾驶台监控中心,负责全船设备运行状态的集中显示与决策支持;下层由分布在机舱的智能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成,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指令执行。这种设计使得轮机员能够通过工作站实时获取主机转速、油压温度等关键参数,大幅缩短了故障响应时间。

尽管现有系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若干技术瓶颈。首先是管系设备的监测覆盖率不足,特别是对于隐蔽管段的泄漏检测缺乏有效手段;其次是复杂工况下的误报率较高,如船舶颠簸时液位传感器的数据波动容易触发虚假警报;此外,不同船舶型号的设备差异导致系统通用性受限,增加了部署和维护成本。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轮机监控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也指向了未来技术改进的重点方向。

从发展趋势看,新一代轮机监控系统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自适应不同船舶的运行特征,逐步降低对人工经验依赖;另一方面,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在推动监控设备接口标准化进程,这将有助于打破厂商技术壁垒,促进监控系统的模块化开发与应用。这些技术进步将为提升船舶轮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2.2 管系设备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船舶管系设备监控技术作为船舶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传感网络部署和智能诊断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开发的综合监控系统已成为当前主流技术路线,通过将压力、流量、温度等传感器集成到统一网络中,实现了对管路系统的实时状态感知。这种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监测燃油、滑油、冷却水等关键管路的运行参数,及时发现泄漏或堵塞等异常情况。

从技术架构来看,现代管系监控系统主要采用三层结构:底层为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负责采集管道压力、流体温度等物理量;中间层通过现场总线实现数据汇聚;上层则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国内的许多船舶中的监控系统使用国外产品,这些系统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船型的管系布局灵活配置监测节点。例如,在主机燃油供给管路中,系统会重点监测滤器压差和燃油粘度,而在冷却水管路中则更关注流量平衡和温度分布。

尽管技术进步明显,当前管系监控系统仍存在若干待突破的瓶颈。例如,对于隐蔽管段(如双层底内的管路)的监测仍依赖定期人工检查;不同厂商的传感器通信协议不兼容导致系统集成困难;此外,复杂管系网络的故障传播机理尚未完全掌握,制约了智能诊断算法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结合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管系监控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三章 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

本系统采用分层模块化设计,整体架构由数据采集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组成。数据采集层部署在机舱现场,由各类智能传感器构成,负责实时采集主机转速、油压、管路压力、流体温度等关键参数。这些传感器具备自校准功能,能够适应船舶振动、潮湿等复杂环境,确保数据准确性。网络传输层采用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混合组网方式,通过协议转换模块实现不同厂商设备的互联互通,解决了传统系统通信兼容性差的问题。

各模块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数据交互,确保系统扩展性。当新增监测设备时,只需在数据采集层增加相应传感器节点,并通过配置工具注册到系统即可,无需修改核心代码。这种设计显著降低了不同船型系统适配的工作量,也便于后期功能升级。系统还预留了与船舶能源管理系统、航行记录仪等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为未来构建全船智能管理平台奠定基础。

3.2 关键技术实现与性能优化

综合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实现主要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智能分析三个环节展开优化。在数据采集环节,系统采用多源异构传感器协同工作模式,通过设计自适应采样策略解决传统传感器在船舶振动环境下的测量漂移问题。对于关键参数如主机油压和管路流量,系统配置冗余传感器组,利用加权融合算法消除单点测量误差,显著提升数据可靠性。传感器节点内置自诊断功能,可自动检测接线松动或元件老化等硬件故障,并通过网络传输层实时上报状态信息。

在数据处理层面,系统引入两级滤波机制提升信号质量。初级滤波在传感器节点完成,采用滑动平均算法消除高频噪声;二级滤波在服务器端实施,通过卡尔曼滤波处理多源数据的时间同步问题。针对管系设备特有的缓变故障特征,开发了基于趋势分析的预警模型,其数学表达为:

其中为压力异常指标,、为权重系数,该模型能提前 30 分钟以上预警管路堵塞或泄漏风险。系统还建立了设备健康状态数据库,通过对比实时参数与历史正常工况的匹配度,实现故障类型的初步分类。

针对船舶特殊环境,系统进行了多项可靠性增强设计:在电源管理方面采用 UPS 与蓄电池双备份方案,保证断电情况下持续工作 2 小时以上;关键通信链路实施物理双环网冗余,任一节点故障不影响整体网络连通性;软件系统设置看门狗机制,对进程异常进行自动恢复。实际运行数据显示,经过优化后的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 8000 小时,显著优于传统监控系统。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船舶轮机与管系设备综合监控系统,验证了集成化解决方案在提升船舶安全管理效能方面的显著优势。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成功整合了多源传感器网络、智能诊断算法和实时预警功能,有效解决了传统分散式监控存在的响应滞后、故障定位困难等问题。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三方面突出特点:一是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了对主机、辅机及管路系统的协同监测,大幅提升了异常状态的早期识别能力;二是采用分级报警机制,根据不同故障严重程度自动触发差异化响应措施,缩短了应急处置时间;三是模块化架构设计使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适应不同船型的设备配置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健洋 . 燃气轮机监控系统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研究 [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24:126-130.

[2] 张卓 . 浅析船舶机舱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J].《魅力中国》,2014,(8):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