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作者

张莉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实验中学 050300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教学存在重知识记忆、轻素养培育,教学与生活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育人需求,所以积极探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活道德认知的“思维引擎”

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活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感和真实性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主动思考、感悟。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疫情初期各国医疗资源紧张、防护物资短缺的困境,以及不同国家采取的抗疫措施,如中国迅速建立方舱医院、调配医疗资源,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医院超负荷运转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疫情给全球带来的严峻挑战;接着教师引入新闻报道和数据资料详细讲述中国在自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分享抗疫经验,派遣医疗专家组协助他国抗疫的具体事例,如中国向 150 多个国家和 10 多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援助,与世界各国举行数百场疫情防控经验视频交流会等。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还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中国医疗专家组在非洲某国指导抗疫工作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国际合作抗疫的紧张与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深刻认识到在全球性危机面前,各国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从而深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关心全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的道德认知。

二、开展实践活动,搭建知行合一的“成长桥梁”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能力,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在学习《学无止境》一课后,学校开展了“职业体验周”实践活动:提前与当地的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消防站、图书馆等单位沟通协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体验岗位;活动开始前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职责及价值,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体验岗位。在体验过程中选择医院岗位的学生跟随医护人员参与查房、协助进行基础护理工作,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和职业使命;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体会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服务的辛苦与快乐;前往消防站的学生学习消防器材使用、参与消防演练,感受消防员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担当;在图书馆的学生协助整理图书、引导读者借阅,体验文化服务工作的意义。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通过撰写实践报告、召开主题班会分享自己的体验感悟,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践行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知行合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构建多元评价,绘制素养发展的“动态图谱”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鉴于此学校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素养发展水平,为教学改进和学生成长提供精准指导。

在《少年当自强》单元教学评价中教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演讲等活动参与度、表现及进步幅度,如“少年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发言积极性、观点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并即时评价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成长档案,收录课堂笔记、作业、实践活动照片、反思日志等定期自我评估总结;终结性评价除传统书面测试,增加实践成果展示环节,即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编排情景剧等展示对“少年当自强”内涵理解与践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结合方式: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表现、情感态度;学生自我评价反思收获与不足;小组成员互评学习他人长处提改进建议。最后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既量化打分又用评语描述学生素养发展特点、潜力与努力方向。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构建多元评价等策略,教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 ,2024,(33):46-48.

[2] 张永辉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J].学周刊 ,2024,(29):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