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富乌兰

科尔沁右翼中旗赛罕幼儿园 0294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游戏能帮助幼儿增强文化自信,为幼儿园课程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1]。当前,随着文化自信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幼儿园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内容碎片化、形式表面化、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创新策略,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探索的积极进展

许多幼儿园以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经典诗词、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开发了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剪纸、皮影、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体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借助《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诵读,引导幼儿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幼儿园还通过环境创设、亲子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

部分幼儿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课程内容碎片化、随意性强,缺乏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系统设计。一些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课程停留在“做手工、穿汉服、拍照片”的形式层面,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家园协同与资源整合方面也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参与,但目前部分幼儿园尚未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一方面,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存在差异,部分家长更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学习,忽视文化启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幼儿园与社区、非遗机构、文化场馆的合作深度不足,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教师是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关键执行者,但当前许多幼儿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课程开发能力。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教材内容,难以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活动设计中,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方法、评价的系统思考,导致课程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二、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创新策略

(一)基于幼儿发展特点,构建系统化课程内容体系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传统文化课程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挖掘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元素。例如,引入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联,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和亲切感。根据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分层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小班以感官体验为主,通过简单的传统儿歌、民间游戏、节日习俗,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中班侧重初步理解文化符号的意义,如认识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了解常见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主要习俗,尝试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大班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通过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理解友善、智慧等品质;尝试合作完成较复杂的传统文化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融入幼儿园课程时需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重点选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内容,避免引入与现代价值观冲突或晦涩难懂的元素。

(二)创新教育形式,激活传统文化的幼儿化表达

杜威曾阐述:“教育乃是一个经由经验、在经验中、并为了经验而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经验涵盖了精力投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探索求知及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 [2]。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创设“传统市集”“古代书院”等场景,让幼儿扮演摊主、书生、匠人,体验传统职业和生活方式;提供积木、竹片、瓦片等材料,引导幼儿搭建故宫角楼、江南水乡等传统建筑,感受建筑文化的魅力等。

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传统文化课程应注重调动多元感官体验。例如,在认识茶文化时,让幼儿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闻茶香,触摸茶具,尝试冲泡简单的绿茶,品尝茶汤的滋味,讲述“陆羽煮茶”的小故事,引导幼儿从“看、闻、摸、做、品、听”多个维度感受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借助动画、绘本、互动 APP 等数字化手段,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开发“传统文化小百科”互动绘本,通过点击屏幕解锁传统节日、神话故事的动画解读;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幼儿“穿越”到古代市集、敦煌莫高窟等场景,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氛围。

(三)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家园社协同教育生态

强化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共识。通过家长会、亲子讲座、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转变“重知识轻文化”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在家庭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设计“传统文化亲子任务卡”,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学唱一首民谣”“记录家庭中的传统习俗”“制作家庭族谱小手工”,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探索传统文化,增进亲子互动的同时,发挥家庭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作用。

链接社会资源,拓展教育场域。邀请剪纸、陶艺、皮影戏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幼儿园,现场展示技艺并指导幼儿体验,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古村落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发“馆校结合”的实践课程。挖掘社区内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文化节、民俗表演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社会生活。

(四)提升教师素养,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幼儿园可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线上课程等形式,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重点理解传统文化与幼儿发展的契合点。开展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培养,收集国内外优秀的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案例,组织教师分析其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的优点,结合本园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鼓励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开展行动研究,记录幼儿的兴趣点、活动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搭建教师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园本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分享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经验和资源,通过互相学习、共同研讨,提升团队整体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结语

幼儿园应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教育本质的认识,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游戏化、体验式学习为核心,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幼儿心灵,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同时,政府、高校、社会机构也应加强对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专业指导、资源供给,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学前阶段的落地生根,为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仲立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游戏中的融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9):99-101.

[2] 陶萍. 核心素养视域下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路径[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5(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