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泛娱乐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隐忧及其化解

作者

田楚涵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省国家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重点研究基地 陕西省西安市710600

摘要:在新媒体浪潮推动下,文化生活日益滑向“泛娱乐化”,这一趋势正悄然重塑青年价值观念。本文聚焦该现象,剖析其深层动因及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作用,并寻求有效的引导与应对路径。

关键词:“泛娱乐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旗帜问题、道路问题、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在资本、技术和大众传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泛娱乐化”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各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娱乐至上”成为时代的倾向,“泛娱乐化”侵蚀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认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探究“泛娱乐化”的原因,分析“泛娱乐化”给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风险,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泛娱乐化”之源:“娱乐至死”的生成探究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强势侵袭

后现代主义思潮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时代关于现代化的危机反思和批判中,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深入透彻的思想穿透力和准确犀利的认知,解构性和碎片化特点冲击着传统价值体系,消解和怀疑甚至否定“元叙事”、理性乃至终极价值。[1]因此,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它必然会推进价值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盛行,催生出甚嚣尘上的“泛娱乐化”文化风气。

(二)文化商业化浪潮的有意助推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以“文化工业”来诠释并抨击文化为资本所收编。大众文化的扩展通过娱乐化消解精英文化,达到整个社会的全面泛娱乐化效果。但是,“文化工业”给大众文化造成了“商品拜物教”的消费化目标定位而不是经典文本的批判性品味,结果就是文化消费代替文化批判。

(三)个体原子化倾向的心理需求

个体化表现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是对传统生活节奏的质疑和摧毁,社会学把这种转变看做“标准传记”的瓦解;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潮流让传统社会的连带之网破裂,传统的共同体也被脱离了血缘和地缘纽带的“原子”击散,“连根拔起的一代”产生了,传统秩序瓦解后,在主观上欲图挣脱外在的桎梏的个体又极易变得孤立无援,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而他们在想要逃避或抵御这种状态时,往往会走向某一种逃避和满足的一种幻想式的“躲闪”,把虚幻的文化整合成抵挡现实世界的障碍,建立起另一种庇护式的形态,并把自己的内在痛苦隐藏于其中。

二、“泛娱乐化”之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隐忧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非政治化与意识形态极化倾向离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泛娱乐化之下,其价值体系重视娱乐至上的思维模式将使主流社会价值受到侵蚀,除此之外的价值即使依旧存在也无法达到相应的呈现效果。“在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接纳简短、快速、零散且具有娱乐性的内容。”[2]过分追求娱乐化和世俗化的内容会使文化产品的内在文化味道淡薄、支离破碎、缺乏多元,最终通过迎合大学生的心理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于内容猎奇性与幽默感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大学生得到放松,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资本逻辑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渗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发生着变化,党和政府不再垄断着网络空间的话语权,资本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昔日主流的话语逐渐被打压到靠边站。[3]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大量投入到网络的内容生产中,这样就导致新闻传播开始呈现出多主体、跨领域、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曾经由国家管控下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也在衰落。

(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销蚀:“类像文化”表征解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

泛娱乐化之风盛行,由浅入深渐渐侵入人们生活,制造的是一幅幅与现实生活脱轨的假象。而在其中徜徉的人们接触到的大多是畸变为表象的“类像文化”,青年们常常疏离现实的生存现状而过于流连于网络环境下的拟态空间内,造成虚拟世界里真人好感的超真生活,随波逐流地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悄悄引导着青年的价值选择,陷入似真的困惑之中。如一味放任,最终必将堕入“类像文化”的境地,逆推并沦落为价值颠倒的世界。

三、“泛娱乐化”之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化解

(一)重塑价值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

对于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现象的弊端一味地进行焦虑或者压制只会起着相反的作用反而可能引发部分大学生产生抵触、叛逆等情绪。对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寻找根源进而解决问题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二)养成敬畏之心: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

崇高信仰寓于个体对最根本的价值认定上,信仰本质上是为了惩恶去伪、祛除虚无,回应“泛娱乐化”的意义之殇。只有以培养崇高信仰来抵御大众受虚幻的同化,挫败大众颓废麻木的命运,建构受崇敬的道德、历史和制度才能克服娱乐至死的危害,避免大学生失去灵魂。

(三)提升网络素养:构建新型的媒介交往方式与网络生存环境

新媒体兴起改变了社会文化的面相,而作为“泛娱乐化”思潮的思想转化器及传播媒介的新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变化。针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社会作用,教育者应当重新审视,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措施来解决“泛娱乐化”问题,通过其优点剖析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地给予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占领网络空间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导引

在过度娱乐化的包围下,大学生易沉溺于浅层感官快感,陷入审美退化与价值迷失,进而催生道德麻木乃至失范行为。亟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日常教育实践,强化文化浸润与行为引导,重塑其价值认知体系,培育健全的伦理判断力与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

[1]张瑜,王涵.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以B站鬼畜文化为例[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4,10(01):52-58.

[2]付安玲,张书铭.泛娱乐化视域下青年主流文化价值观认同的隐忧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25,(05):69-77.

[3]董卓宁,于鹏飞.网络“泛娱乐化”消解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方式、内在机理和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4,(06):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