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德育中的创新实施路径
黄祎
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 215500
引言:感恩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显著提升,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感恩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引发深层共鸣,教育效果有限。同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在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开展感恩教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现实需求,探索感恩教育的创新实施路径:一是通过学科融合渗透,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中自然融入感恩教育;二是设计具身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内化感恩意识;三是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基于课程融合渗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提升,而且开始具备理性思考能力。单纯的情感煽动或道德灌输对他们所起到的效果有限,而教师结合学科知识的情境化感恩教育更能引发他们的深度共鸣。而且就现实条件来说,当前的小学课程体系已高度饱和,单独增设感恩教育课程缺乏可行性。依托现有学科渗透,既能避免额外增加师生负担,又能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协同效应。
具体来讲,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容,比如教师在语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这类亲情主题课文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超越传统的文本分析。在完成基础的字词讲解、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归纳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递进式的教学环节: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母细节的典型语句,如“母亲龟裂的手”、“父亲弯腰划船的背脊”等,通过品读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具象描写传递抽象情感的。接着教师就可以布置观察性的练笔作业,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记录自己父母的某个身体特征(如双手、白发等)或典型行为(如做饭时的动作、工作时的神态),并撰写 200 字左右的细节描写片段。在作业点评环节,教师不仅要指导写作技巧,更要通过提问引导思考:“为什么妈妈的手会有老茧?”“爸爸的白发是什么时候开始多的?”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父母的付出。在数学统计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月度开支,计算教育、医疗等支出占比,用数据来让学生们感知父母的经济付出。
二、依托实践活动体验
感恩是一种情感体验和道德品质,教师仅依靠理论灌输难以真正内化,必须通过实践情境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参与式活动中产生的情感记忆更为持久,实践活动能够创设真实的情感触发点,促使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同时。当前教育政策强调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为感恩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实施载体,符合课程改革方向。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设定具体目标,比如五年级学生可以重点体验家庭感恩,让他们当一天“小管家”,负责买菜、做饭、打扫等家务,亲身感受父母的辛苦;六年级则可以拓展到社会感恩,安排他们去社区做志愿服务,比如在超市帮忙整理货架,或者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
以六年级“社会感恩”主题为例,教师首先与学校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或环卫工作站建立合作,确定适合学生参与的体验岗位。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包括分组安排、带队教师分工、应急联络方式等,同时设计了包含观察要点和反思问题的任务手册,例如“记录该职业工作者三个最辛苦的工作细节”“采访一位工作者,了解他工作中最希望被理解的方面”。在农贸市场体验组中,学生们跟随摊主完成商品陈列、称重计价、清洁整理等工作,期间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了摊主与顾客的互动细节。在环卫体验组,学生在工人指导下尝试使用清扫工具,并记录清晨街道清洁的完整流程。教师还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摊主长期站立导致的腿脚浮肿、环卫工人冻裂的双手等具象化的工作痕迹。这种体验式学习的关键创设了真实可感的情境,帮助了学生通过具身认知促进自身的情感内化,最终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
三、推动家校社协同合力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校共育工作坊,邀请家长代表与教师共同研讨感恩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实施方式,确保家长理解学校德育方向,并能在家中有针对性地配合。例如,教师和家长在工作坊中讨论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对家庭、社会的感恩,并设计相应的家庭实践任务。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班级共享平台,如班级微信群、学校 APP 或云端相册,实时上传学生在校参与的感恩主题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影像与文字记录,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成长,并在家庭生活中延续相关教育。比如学生在校完成“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后,教师鼓励家长在家引导孩子用具体行动表达感谢,如分担家务、书写感恩卡等。
再次,学校要主动联系社区资源,如居委会、养老院或公益组织,共同策划“感恩主题月”活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为社区老人制作手工艺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或爱心义卖,活动后由社区工作人员填写反馈表,记录学生的表现,形成“学校组织—学生实践—社区评价”的闭环,增强教育实效性。每学期末,学校可以组织一次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座谈会,系统总结本学期的感恩教育工作。
结语
感恩教育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实施,需要超越传统说教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教育环境进行创新。通过学科渗透、实践体验和家校社协同三大路径,能够使感恩教育更加自然、深刻且可持续。学科融合让感恩意识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认知;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情感内化;家校社联动则形成教育闭环,使感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敬玲 . 家务劳动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父母水平的实践探索[D]. 云南师范大学 ,2023.
[2] 陈敏 .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投入与感恩、心理韧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