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运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方法探究

作者

郑春萍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平安希望小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数学运算教学环节中思维训练方法,通过分析运算思维培养途径、问题设计策略与教学方法创新三个维度,探索如何在常规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建构多维思维模型、设计递进式问题情境、应用多元互动教学手段,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发展,为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运算教学;思维训练

一、运算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

初中数学运算教学不仅关注计算结果获取,更需注重学生运算思维培养。教师须引导学生把握运算本质,探究数量关系,形成系统化思维模式。加减乘除基本运算掌握基础上,学生应学会分析运算规律,理解代数思想,构建抽象逻辑框架。例如,教师应该通过数形结合讲解,让学生理解方程运算背后代数转换逻辑;通过数列变化规律探索,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借助几何图形变换理解代数运算,促进多维思考。运算教学中可采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明晰各运算间联系。数学运算训练应注重逆向思考能力培养,即不仅从已知求未知,还需学会从结果推原因,建立双向思维通道。

在计算技巧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思路方法而非机械操作,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如此计算而非仅如何计算。数学运算中各种解题策略学习,如分割合并、转化代换、特殊值检验等,都应与思维方式培养紧密结合。教师设计循序渐进练习,由简入繁,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冲突、认知平衡再失衡、再平衡过程,实现认知结构提升。运算教学应注重数感培养,通过估算训练、数量关系分析、计算结果预测等活动,增强学生数学直觉。运算思维训练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习惯,鼓励多角度审视问题,建立数学思维品质。

二、问题设计的策略,思维层次的拓展

教师应构建层次分明问题体系,按认知水平设置递进式挑战。开放性问题设计可采用一题多解模式,同一运算问题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法,比较各解法优劣,培养发散思维。情境化问题呈现有助学生理解抽象运算意义,将运算过程与现实情境连接,增强学习意义感。跨领域问题设计能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运算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融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问题设计中应注意认知冲突创设,通过呈现表面矛盾结果,刺激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途径。梯度问题序列构建遵循基础—提高—挑战原则,每层次问题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攀登思维高峰。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关注错误类型分析,通过预设常见错误并引导学生分析错因,培养反思能力与自我修正能力。数学运算中引入逆向问题,如已知运算结果推导初始条件,能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多元表征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在文字、图形、表格、符号等不同表征间转换,增强数学理解深度。教师应该设计需学生自主提问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条件会怎样,培养问题意识。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如下问题序列:首先引入温度变化情境,如某日早晨气温为-5℃,中午上升了8℃,傍晚又下降了3℃,求全天温度变化规律与最终温度,引导学生建立有理数加减运算与现实情境联系;接着设计多元表征转换问题,要求学生将同一运算用数轴、实物模型、生活情境等多种方式表示,加深对运算本质理解;然后设计开放性问题请找出所有满足a+b=3且a、b均为整数情况,鼓励学生系统思考,发现规律;随后引入思维挑战若a+b=-5,a-b=9,如何求a×b值?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间关系;最后设计反思性问题分析负负得正的原理,并用数轴模型解释,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运算规律背后数学原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塑造

错误资源利用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收集典型的错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原因,从失误中获取认知提升。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帮助学生梳理运算思路,建构系统化知识框架。数学运算中元认知策略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我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如何验证结果正确性?培养自主监控学习过程能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动态演示、交互式操作等方式,使抽象运算过程直观呈现,增强理解。思维品质培养贯穿运算教学全过程,包括严谨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多方面。教师应创设支持性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形成积极思维习惯。运算教学应注重思维节点把握,在关键环节设置思考停顿,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学方法创新与思维品质塑造是数学运算教学成功关键,多元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思维品质培养需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思考习惯。教师应创设开放包容学习环境,鼓励质疑精神,允许犯错,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如下创新方法:首先运用概念形成教学法,不直接告知整式概念,而是通过呈现多组实例与非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概念本质特征;接着采用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梳理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关系,建构知识网络;然后设计错误分析环节,展示常见错误如合并同类项时忽略代数式负号案例,引导学生讨论错误原因;随后采用数形结合策略,将整式加减运算与几何面积变化联系,如用拼图方式直观展示代数公式(a+b)²=a²+2ab+b²,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运算几何意义;创设数学建模情境,设计制作长方体纸盒,底面为正方形,无盖,材料面积固定为600平方厘米,如何确定尺寸使容积最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整式加减解决实际问题;融入历史视角,介绍代数符号发展历程,从修辞代数到符号代数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进步;最后设计多元评价环节,不仅关注计算结果正确性,更重视思维过程与方法创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多角度评价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结论:有效的思维培养需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运算思维培养应突破传统计算技能训练局限,注重思维深度开发;问题设计策略需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多层次问题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应关注学生主体性,提供充分思维空间。思维训练不应作为孤立教学环节而应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形成长效培养机制。通过运算思维培养、问题设计优化与教学方法创新三方面协同推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福圆.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0.

[2] 汪德云,赵雪梅. 初中数学变式训练应用的对策及方法[J]. 魅力中国,2021(15):99-100. DOI:10.12294/j.issn.1673-0992.2021.15.138.

[3] 郑定凯. 立足思维习惯训练,强化运算能力培养[J]. 考试周刊,2016(55):62. 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6.5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