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策略
吴毅欢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建设小学 537100
引言
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资源匮乏、实施形式化等问题,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随着 STEM 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系统化、特色化的小学科技活动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实践课题。本研究立足于小学科技教育的现实需求,探索科技活动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理论支撑
(一)立足建构主义设计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产物,而非被动接受的现成结论,基于这一认识,科技活动设计需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教师应当设计具有认知挑战性的任务,搭建适当的脚手架支持学生的概念转变,活动过程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协作交流中完善认知结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记录,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展现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发展,活动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学生的前概念水平,设计可以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上要提供多样化的探究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通过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融合STEM 教育理念
STEM 教育是跨学科融合的集成教育 , 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 , 在学习中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过程或工程设计过程团队协作解决具体问题,科技活动设计需要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寻找各学科知识的连接点与交汇处。课程开发应当基于工程设计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原型制作和优化改进的完整过程,活动内容选择要体现学科交叉特征,将抽象概念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 [1]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的探究环境,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评价维度应当涵盖知识整合能力、技术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水平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STEM 素养发展状况。
(三)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7-12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具有形象性和操作性的特征,科技活动内容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主题,避免过度抽象的学科概念,活动形式设计需要突出实物操作和具身体验,基于直接的感官接触促进概念理解。问题难度设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儿童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提供适度挑战,时间安排应考虑注意力持续时间的年龄特点,使用分段式活动结构 [2]。评价反馈机制要体现及时性和鼓励性,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科学学习体验,这种基于儿童认知特点的活动设计,可以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持续的科学学习动机,教师需要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活动设计中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路径。
二、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精选教学内容,对接生活与科技前沿
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对学生认知特点与时代需求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科技活动课程应当构建生活情境与科学原理的有机联系,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切入,逐步引导至相关科技领域的专业探索。课程开发团队需要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对潜在教学主题进行教育价值与技术可行性的双重评估。生活化元素的融入要注重真实性,避免简单化的情境模拟;科技前沿内容的引入需要把握适切性,确保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主题设计体现螺旋式上升原则,在不同学段对同一科学概念进行递进式深化。内容更新保持与科技发展的同步性,定期审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
(二)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校本化活动案例
课程资源建设应当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与区域科技资源优势,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支持体系。资源开发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协作机制,整合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的专业力量。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要突出交互功能,开发具有探究性的虚拟实验平台和仿真系统。实物教具研制注重安全标准与教学适用性的平衡,确保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操作需求 [3]。校本案例开发强调可复制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形成包含教学设计、实施指导和评价标准的完整方案。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分类检索机制,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利用。
(三)创新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反馈科技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模式,建立动态化、多维度的评估机制。过程性评价应当系统记录学生在科学探究各环节的表现特征,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关键能力的发展轨迹。评价工具开发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观察量规和成长档案。质性评价方法要突出对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考察,关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反馈环节强调精准性和建设性,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改进建议。评价数据的采集使用多元方式,包括教师观察、学生自评等不同维度。评价标准的制定体现层次性,针对不同学段设定递进式指标。
三、结论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STEM 教育理念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了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课程设计立足学生认知特点,整合生活化与前沿性内容,开发校本化资源,创新过程性评价,形成了完整的建设方案。这一方案在理论层面解决了内容碎片化、实施形式化等问题,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系统支持。研究论证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策略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了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刘红娟 . 具身学习认知下小学数学课程建设对策分析 [J]. 知识文库 ,2025,41(03):40-43.
[2] 周欢 .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思政课程建设 [J]. 河北教育 ( 德育版 ),2024,62(12):52-54.
[3] 张国徽 , 杨耀辉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实践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S2):64-65.
注:本文系 2024 年度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题目:《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建设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