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建设:现状审视、需求解析与策略优化

作者

唐刚

泸州开放大学大学 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凭借其丰富实践资源与真实教学情境,将思政理论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有力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深入探究其思政课程建设,对培育学生正确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意义重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

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2.1 课程定位模糊,缺乏系统性规划

从课程理论根基审视,课程定位是课程后续设计与实施的基石。然而,部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对思政课程定位认识不足,仅将其简单等同于参观讲解或者教师片面说教,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课程内容呈现碎片化,未能紧密围绕思政教育目标搭建有机知识架构,致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思政理论,无法达成预期教学效果。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动态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学习情境性。但当前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教学多依赖传统讲授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互动与实践环节缺失,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部分基地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为例,教师或讲解员只是机械讲解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与深度思考,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2.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需持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部分教师未接受系统思政教育专业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直接制约了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2.4 教学资源整合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基地优势

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周边蕴含丰富物质、人力与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先进人物专题馆、红色文化基地等。但在思政课程建设中,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低,资源间缺乏有机协同,未能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以科技类课程为例,不少基地的教学仅聚焦科技成果介绍与项目体验,忽视对其中创新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基地独特育人优势未得到充分彰显。

三、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

3.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核心使命,思政课程扮演关键角色。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思政理论精髓,将知识内化为品德与行为。通过参与实践,学生能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3.2 适应新时代学生思想特点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学生思维活跃、信息获取多元,但也易受多元文化与不良思想干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以生动教学形式与丰富实践内容,吸引学生关注,满足其知识与实践需求。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提升辨别是非能力,更好地适应复杂社会环境。

3.3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兴趣缺缺,教学实效性欠佳。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为思政课程提供真实教学情境与实践平台,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思政理论现实意义,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提升,必将能有效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感染力。

四、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课程定位,加强系统性规划

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特色,精准定位思政课程,以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科学系统课程规划。构建涵盖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的完整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基地,设计特色思政课程主题,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围绕革命精神传承、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围绕文化自信培养等,确保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目标,提升课程系统性与连贯性。

4.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如在生态环保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研与解决方案设计”项目,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分析提出环保建议,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定期组织基地教师参加思政教育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与指导。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热情与创造性。此外,聘请校外思政专家、先进模范人物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品质。

4.4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全面梳理基地周边各类资源,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强化资源间有机联系。在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将历史文物、故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邀请历史学者、文化传承人参与教学,构建多维度、多层次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加强与学校、家庭及其他社会机构合作,搭建协同育人网络,共同推进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建设,提升思政教育整体效能。

五、结论

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部分基地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明确课程定位、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整合教学资源等策略,可有效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未来应持续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基地独特优势,使思政课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精神支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顾明远 . 教育大辞典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98.

[3] 约翰·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 陈佑清 . 活动教学论 [M].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9.

[5] 张华 . 课程与教学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