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新能源场站调节能力的储能优化配置策略

作者

冯阳

国家电投集团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引言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持续攀升,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储能系统作为平抑功率波动、提升场站调节能力的关键手段,其优化配置策略直接影响电网安全与经济性。当前,不同储能技术(如锂电、飞轮、压缩空气)在响应速度、容量成本和循环寿命上各具优势,如何结合新能源出力特性与电网需求进行科学选型与容量规划,成为行业研究的焦点。探索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最优的储能配置方案,是推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突破口。

1 储能技术类型及其调节特性

当前主流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和电磁储能三大类,各类技术在响应速度、调节能力和适用场景方面各具特色。电化学储能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具有能量密度高(150-250Wh/kg)、响应速度快(毫秒级)的特点,适合用于平抑新能源分钟级波动和参与电网一次调频。全钒液流电池则凭借长循环寿命(超 15000 次)和容量可扩展性,在 4-8 小时的长时储能场景中优势显著。机械储能方面,飞轮储能的功率密度可达 5-10kW/kg,充放电效率超过 95% ,特别适合秒级至分钟级的高频次调节需求;压缩空气储能(CAES)单机容量可达100MW 级,适合作为电网侧的大规模能量型储能。此外,超级电容器凭借 10 万次以上的循环寿命和毫秒级响应,在短时高频功率支撑场景中不可替代。不同储能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形成优势互补。例如 " 锂电 + 飞轮 " 的混合系统能同时满足能量型和功率型需求,而 " 液流电池 + 超级电容 " 的组合则兼顾了长时储能与瞬时功率补偿。未来随着氢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新技术成熟,储能技术矩阵将更加丰富,为新能源场站提供更灵活的调节方案。

2 新能源场站调节能力现状与挑战

2.1 间歇性与波动性带来的电网稳定性挑战

新能源发电的固有特性导致其调节能力存在根本性缺陷,风力发电受气象条件影响呈现显著的时空波动特征,光伏发电则具有典型的昼夜周期性变化。这种不可控的出力波动使得电网频率和电压调节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电力系统中,火电机组通过调节锅炉和汽轮机来维持系统稳定,而新能源机组缺乏类似的惯性响应和一次调频能力。当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一定比例时,电网的转动惯量显著降低,系统抗扰动能力随之减弱。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新能源出力的骤升骤降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2 预测精度不足导致的调度困难

新能源出力预测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给电力系统的日前调度和实时平衡带来巨大挑战。现有预测模型在复杂地形和突变天气条件下的准确度有限,难以满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需求。预测误差会导致备用容量需求增加,进而推高系统运行成本。更严重的是,预测偏差可能造成实际运行与计划曲线的巨大偏离,迫使系统运营商不得不采取紧急控制措施。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调度运行的复杂度,也限制了新能源场站参与电力市场的空间,影响其经济收益。

3 提升新能源场站调节能力的储能优化配置策略

3.1 新能源场站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策略

新能源场站储能容量的科学配置是提升调节能力的基础,在规划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场站装机容量、资源特性、电网需求等多重因素,建立基于概率模型的容量优化方法。通过分析历史出力数据和预测误差分布,确定合理的储能功率和能量配比。时序仿真技术可模拟不同容量配置下的系统运行状态,评估其对平抑波动、削峰填谷等功能的支撑效果。考虑电池衰减特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能够平衡初期投资与长期收益的关系。此外,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需要协调不同类型储能介质的技术特性,实现优势互补。这种系统化的容量规划方法可确保储能资源得到最经济高效的利用。

3.2 多时间尺度协调的储能控制策略

提升新能源场站调节能力需要建立多时间尺度的储能协同控制体系,秒级控制层聚焦于快速功率响应,利用储能的毫秒级响应特性平抑风光出力的瞬时波动。分钟级控制层负责功率爬坡率控制,通过预测 -校正算法实现平滑输出。小时级调度层参与场站的经济运行,执行峰谷套利、计划跟踪等策略。不同时间尺度的控制指令需要有机衔接,避免策略冲突。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方法能够协调各时间尺度的控制目标,实现动态最优。同时,预留适当的备用容量应对预测偏差,确保控制的鲁棒性。这种分层协调的控制架构可充分发挥储能的灵活调节潜力。

3.3 考虑市场机制的储能运营策略

电力市场化改革为新能源场站储能运营提供了新的价值实现途径,需要建立适应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维市场的运营策略。日前市场阶段基于价格预测制定储能充放电计划,优化能量套利空间。实时市场阶段根据实际出清价格动态调整运行策略,捕捉额外收益机会。辅助服务市场参与调频、备用等服务,获取容量收益和性能收益。运营策略还需考虑不同市场间的耦合关系,避免重复申报或冲突投标。基于博弈论的决策方法可以分析市场主体间的互动影响,制定最优报价策略。同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平衡收益追求与运行安全的关系。这种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可最大化储能的经济价值。

3.4 数字孪生技术在储能优化中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为新能源场站储能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创新工具,通过构建包含设备模型、场站拓扑、环境因素的数字孪生体,实现物理系统的全息映射。基于孪生体的仿真推演可以评估不同配置方案的技术经济性,避免实际试错成本。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运行数据,持续优化控制参数和运行策略。实时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孪生系统能够预测设备状态变化,提前制定维护计划。虚拟测试环境支持新控制算法的快速验证,缩短研发周期。数字孪生平台还可模拟极端场景下的系统行为,验证配置方案的可靠性。

结束语

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能源场站调节能力提升提供了多样化路径,但优化配置仍需平衡技术、经济与政策的多重约束。未来,随着共享储能、混合储能等创新模式的成熟,以及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机制的完善,储能系统将从单纯的“配套设备”升级为“价值创造单元”。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依赖跨学科协作与全产业链协同,最终推动能源系统向高弹性、低碳化的方向加速演进。

参考文献

[1] 马笑寒 . 考虑构网型储能电站无功调节能力的新能源基地无功协调优化 [D].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2024.

[2] 司文博 . 辅助新型电力系统二次调频的多元化储能控制策略 [D].东北电力大学 ,2024.

[3] 孙浩男 . 融合新能源与储能的系统智能协同优化调控方法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2023.

[4] 杨铭 . 受控电压 / 电流源型变流器混合多机暂态电压主动支撑技术研究 [D]. 东南大学 ,2023.

[5] 蔡志远 . 共享储能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研究 [D].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