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的结合策略研究

作者

傅子硕 邱月

山东天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建筑的损毁往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风景园林虽不像建筑那样直接承载大量人口,但在地震中也会遭受严重破坏,影响其生态、游憩等功能的发挥,甚至可能因设施坍塌、山体滑坡等引发次生灾害。传统上,建筑与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设在抗震防灾方面多为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随着人们对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探索建筑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的结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提高两者自身的抗震性能,还能在城市尺度上形成更完善的抗震防灾网络。

1 建筑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结合的意义

建筑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结合意义重大。其一,能提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建筑抗震设计侧重自身性能,风景园林则从宏观规划应对次生灾害及人员疏散需求,二者结合形成完整体系。其二,优化空间利用与功能整合,实现空间多功能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创造和谐宜居环境。其三,促进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发挥风景园林生态优势,减少灾害风险,同时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传承弘扬文化特色,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2 建筑工程与风景园林抗震结合的影响因素

2.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情况

目前,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的选址、结构体系、材料强度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我国,建筑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需严格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标准。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一些小型建筑项目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计单位为降低成本,可能简化抗震设计流程,未充分考虑场地的特殊性,如对软弱地基、断层附近等不利地段的处理不当,导致建筑抗震性能先天不足。部分既有建筑由于建造年代早,当时的抗震设计标准较低,且后期缺乏必要的抗震加固改造,在面对较大地震时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2.2 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差异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注重通过力学分析和结构计算来确保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设计过程相对理性和严谨。而风景园林设计则更注重景观的艺术性、生态性和人文性,强调通过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环境,设计过程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这种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差异使建筑工程和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设计冲突。例如,在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简洁、规整的设计手法,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完整性;而园林设计师则可能希望通过自然、流畅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富有变化的景观效果,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解决。

2.3 风景园林设施与场地抗震隐患

风景园林中的各类设施,如亭台楼阁、假山置石、游乐设施等,以及场地本身,存在诸多抗震隐患。许多园林建筑采用传统的木结构或砖石结构,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弱。木结构若节点连接不牢固,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散架;砖石结构由于整体性差,墙体容易开裂倒塌。假山置石多为堆砌而成,缺乏有效的固定措施,地震时可能滚落伤人。此外,一些风景园林场地位于河岸、山坡等地质条件不稳定区域,未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在地震引发的地面震动和水位变化等作用下,易出现场地塌陷、河岸坍塌等问题,威胁游客和周边居民的安全。

3 建筑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结合策略

3.1 构建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景观结合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差异、设计理念与方法差异等问题,需要构建一套协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应加强对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景观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分析两者在抗震防灾方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协同关系,为协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明确建筑工程与风景园林在抗震防灾设计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确保两者在设计过程中有共同的遵循。同时,建立跨学科的设计方法,将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的空间规划、植物配置等设计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从建筑单体到周边景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例如,在进行建筑周边景观设计时,运用建筑结构力学的原理,对景观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既能满足景观功能需求,又能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

3.2 建筑非结构构件、设备等要素韧性提升概念设计

非结构构件和设备的破坏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 , 为实现既有建筑在设定地震水准作用下满足预定功能的韧性目标 , 还应对其进行抗震韧性提升概念设计 , 即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或细部构造对非结构构件和设备等影响既有建筑抗震韧性的要素进行加固 , 并适当的进行冗余备份 ,以保证其震后功能正常运行或能够快速恢复。例如 , 填充墙、楼梯间及幕墙等可采用与主体结构适当脱开或保持柔性连接的方式进行处理 , 对于给水排水、燃气、管道和设备等可通过冗余设置保证可以快速更换 ,如备用水源、电源、设备紧急调度与快速安装技术。

3.3 功能快速恢复策略

为保证建筑在遭遇超设计地震动后其功能能够快速恢复 , 从工程和制度两方面制定建筑功能快速恢复策略。从工程层面的角度 , 选择合适的快速加固技术对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进行快速修复 ; 从制度层面的角度 , 建立应急管理预案并定期组织震害应急演练 , 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3.4 加强建筑与风景园林设施的日常维护与检测

建立健全建筑与风景园林设施的日常维护与检测制度。定期对建筑结构、园林建筑、小品设施、道路桥梁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于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如梁柱节点、墙体拉结筋等,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其性能良好。在风景园林中,对山体、护坡、驳岸等进行稳定性监测,防止因地质变化或地震影响出现滑坡、坍塌等危险。通过加强日常维护与检测,保障建筑与风景园林设施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提高整体的抗震防灾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景观的结合是提升城乡综合抗震防灾能力、优化空间利用、促进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标准差异、设计理念不同、专业沟通不畅及建设管理体制制约等诸多问题,但通过实施构建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加强多专业沟通与协作、优化建设与管理体制等策略,能够逐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未来,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与风景园林抗震防灾景观的结合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宇,李华 . 基于抗震防灾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策略研究 [J]. 中国园林,2021,37(6):105-109.

[2] 陈强,王丽 . 城市更新中建筑抗震加固与周边景观提升的一体化设计 [J]. 建筑学报,2024(5):88-93.

[3] 黄建锋 , 朱春明, 龚治国, 等. 增大截面法加固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 ,2012,45(12):9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