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西特异性红(紫)芽茶类适制性研究

作者

梁月超 刘秋凤 刘初生 陈佳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桂林茶树资源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西桂林 541004

广西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树物种资源,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区,在广西分布的 8 种茶组植物中,除广为栽培的茶之外,其余都是地方群体野生茶树品种,其中具有高含量花青素的特异性红(紫)色芽叶茶树占有较大比例。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紫为上”, 唐代贡茶之一“阳羡紫笋”采自宜兴当地特有的紫色茶树的芽叶加工而成,云南茶科所选育的国家级良种“紫鹃”制成的紫鹃普洱茶、紫鹃绿茶品质突出、风味独特,市场反响度极高。张建等人通过对—“紫芽茶中花色素苷组分的研究”,发现紫芽茶的总抗氧化能力比绿茶芽叶高出 30%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但其中是否是由于花色素的存在而产生的结果却没有定论[1];萧力争等人通过对—“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生化成分分析”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多酚类物质组成特征”研究,发现紫芽品种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相关密切,为正常黄黄绿色芽叶的2.46 倍[2-3]。而现有的大量研究证明红(紫)芽茶比绿芽茶有着更强的抗氧化、抗突变、抗衰老保健功能。随着红(紫)芽茶品种的内含优势不断地被消费者接受与肯定,创新利用、加强红(紫)芽茶特色产品开发,对拓宽茶产品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摘多个红(紫)芽茶品系进行六大茶类制茶试验。其中品种紫菊新梢芽叶全年均表现为紫红色、品系马湾 19 号、马湾27 号、马湾5 号、马湾 21 号新梢一芽二叶全年均表现为紫红色、品系桂茗 44 号新梢一芽二叶全年均表现为灰红色。

1.2 试验方法

1.2.1 茶样制作

因各茶类鲜叶原料数量较少,杀青工序采用微波炉100%火力杀青,揉捻为手工揉捻,并按照六大茶类的基本加工工序制作茶样。

绿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毛火 90℃10min,足火 120∘c10min );黄茶:摊青→杀青→揉捻→闷黄→干燥(毛火90℃10min,足火120℃10min);白茶:萎凋→干燥(毛火 ,足火 110C10min );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毛火 90℃10min,足火 120℃10min);青茶:摊青→摇青→晾青→摇青→晾青→杀青→揉捻→干燥(毛火90℃10min,足火120℃10min);黑茶(六堡毛茶):萎凋→杀青→揉捻→堆闷→干燥(足火70℃,时间不定);

1.2.2 审评方法

参照国家标准 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 审评术语》的相关规定进行,由 3~5 名有评茶资格的专业审评人员进行审评,对现有标准中没有规定的部分外形、汤色、叶底色泽的描述采用自定义用语,因为涉及不同的茶类,无法进行统一打分,因此采取分别对茶样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进行特征描述,最后进行综合排名的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紫菊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表1 紫菊六大茶类感官审评表

由表 1 可以看出,在品种紫菊制成的六大茶类样品中,适制性为白茶>(优于)黑茶>(优于)红茶>(优 于)青茶>(优于)黄茶>(优于)绿茶。

2.2 马湾19 号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表2 马湾19 号六大茶类感官审评表

由表 2 可以看出,在品系马湾 19 号进行的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六大茶类样品中,适制性为白茶>(优于) 青茶>(优于)红茶>(优于)黑茶>(优于)绿茶>(优于)黄茶。

2.3 马湾27 号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表3 马湾27 号六大茶类感官审评表

由表3 可以看出,在品系马湾27 号进行的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六大茶类样品中,适制性为白茶>(优于)红茶>(优于)青茶 > (优于)黑茶(美人茶) > (优于)绿茶>(优于)黄茶。2.4 马湾5 号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2.4 马湾 5 号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表4 马湾5 号六大茶类感官审评表

由表 4 可以看出,在品系马湾 5 号进行的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六大茶类样品中,适制性为白茶>(优于)青茶>(优于)黑茶 > (优于)红茶>(优于)黄茶>(优于)绿茶。

2.5 马湾21 号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表5 马湾21 号六大茶类感官审评表

由表5 可以看出,在品系马湾21 号进行的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六大茶类样品中,适制性为白茶>(优于)青茶>(优于)红茶 > (优于)黑茶>(优于)黄茶>(优于)绿茶。

2.6 桂茗44 号加工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结果

表6 桂茗44 号六大茶类感官审评表

由表6 可以看出,在品系桂茗44 号进行的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六大茶类样品中,适制性为白茶>(优于)黑茶 > (优于)红、黄茶>(优于)绿茶 > (优于)青茶。

2.7 各茶类适制性综合比较

表7 六大茶类样品排名情况

由表7 可以看出,6 个红(紫)芽茶品种(系)制作的白茶样品均排名第1;制作的红茶和黑茶样品排名第2\~4;制作的青茶样品有 3 个排名第 2,其他 3 个排名第 3\~5;制作的黄茶样品有 1 个排名第 3,其他的排名第5\~6;制作的绿茶样品排名第4\~6。

3 讨论

(1)6 个红(紫)芽品种(系)在制成白茶时能保持该茶树品种的特殊香气,审评中香气饱满、滋味醇厚;加工成六堡茶、红茶、青茶类也有一定的优异性,滋味偏浓厚;制成的黄茶及绿茶,汤色缺乏绿色,叶底偏于靛蓝,香气寡淡,滋味带苦、麻,口感差。

(2)经感官审评综合比较,红(紫)芽茶类适宜加工的茶类为白茶、六堡茶>(优于)红茶、青茶 > (优于)黄茶、绿茶。

(3)红(紫)芽茶类鲜叶因富含花青素,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绿茶、黄茶的品质明显不同于常规绿叶茶树品种制得的产品,香气、滋味得分低。今后可以通过改进工艺路线和参数,探索适合红(紫)芽茶制作绿茶、黄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键,紫芽茶中花色素苷组分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萧力争,苏晓倩,李勤等人,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生化成分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8(1):30-33 .

[3]萧力争,苏晓倩,李勤等人,紫芽品种茶树芽叶多酚类物质组成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4(1):77—79.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桂科AD22080025)

第一

作者简介:梁月超(1983-),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树良种选育及加工工作。

*通讯作者:陈佳(1983—),女,正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树茶树种质资源评价鉴定与新品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