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电线路树线接地故障识别装置设计

作者

郭延超

山东泉舜工程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在配电线路日常运维场景中,树线接地故障作为较为典型的故障类型,其影响不容忽视。当树木生长与配电线路通道产生空间交叠,导线与树木的接触易诱发接地故障,不仅可能导致局部区域供电中断,影响用户用电体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分析处理能力,其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及自主学习特性,为配电线路树线接地故障的精准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识别装置设计方案,对进一步完善配电线路安全保障体系具有积极的探索价值。

1 现有故障识别技术分析

1.1 人工巡检

人工巡检作为传统的故障识别手段,通过工作人员目视观察与简易工具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段排查配电线路状况。这一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巡检人员的专业经验与作业状态。面对树线接地故障,特别是树枝与导线的细微接触、绝缘层早期破损等隐蔽性故障,该方式的识别能力存在提升空间。此外,人工巡检在工作效率、劳动强度及实时监测功能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

1.2 电气参数监测

在配电线路故障监测中,电流、电压、功率等电气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是判断线路异常的重要依据。然而在树线接地故障发生初期,这些电气参数的变化特征往往较为微弱,在实际判别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或漏判风险。此外,考虑到配电线路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诸多外部因素均可能引发电气参数的波动,为故障识别工作带来了额外挑战。

1.3 在线监测装置

部分现有的在线监测装置通过传感器技术采集线路信息,在故障识别算法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基础。然而,当前装置普遍采用的固定阈值故障判断机制,在应对多样化运行环境与线路工况参数波动时存在优化空间,特别是针对树线接地故障的识别精度仍有提升潜力。

2 人工智能技术在故障识别中的优势

2.1 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算法在处理配电线路运行数据时具有一定优势,其能够对电气参数、环境信息、历史故障数据等进行分析。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处理的过程中,可尝试挖掘与树线接地故障相关的特征信息,探索数据间潜在的联系与规律,进而为故障识别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

2.2 高效的模式识别能力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探索性应用,可对树线接地故障特征进行挖掘与分析。不同程度的树枝导线接触情况,以及多元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故障表现,均可作为训练数据,助力人工智能模型提取特征模式,进而为故障类型判定与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3 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电线路树线接地故障识别装置设计

3.1 硬件架构设计

数据采集模块:考虑使用高精度的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对配电线路的电流、电压信号进行采集;部署温湿度、风速、雨量等环境传感器,尝试实时获取线路周边的环境信息;安装图像传感器对线路通道进行图像采集,旨在掌握树木生长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等情况。

数据处理模块:或许可选用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作为核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涵盖数据滤波、降噪、归一化等操作,以此提升数据质量。随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人工智能计算模块做进一步分析。

人工智能计算模块:可搭载具备较强计算能力的人工智能芯片,如GPU 或专用 AI 加速芯片,运行故障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该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数据开展深度分析与模式识别,进而判断是否出现树线接地故障,并确定故障的大致位置与严重程度。

通信模块:拟采用 4G/5G、NB-IoT 等无线通信技术,将故障识别结果及相关数据及时传输至电力监控中心。同时,接收监控中心的控制指令,实现装置远程配置与管理功能。

电源模块:为保障装置电源供应,可采用太阳能供电与蓄电池备用相结合的方式,期望装置在各类环境下均能正常运行。

3.2 软件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与管理软件:主要功能为调控数据采集模块的运行参数,按照既定的频率与方式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妥善存储与管理。通过构建数据数据库,对历史数据实施分类归档,为后续数据查询与分析工作提供便利。

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可选取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衍生的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等适用于故障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对海量历史故障数据与正常运行数据进行训练,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升模型对树线接地故障的识别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可运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对模型性能加以评估,以此降低模型出现过拟合现象的可能性。

故障诊断与决策软件:该软件接收人工智能计算模块输出的分析结果,依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与阈值,对故障进行全面的诊断与评估。在明确故障类型、位置及严重程度后,生成相应的故障报警信息,并借助通信模块将信息传送至电力监控中心。此外,还能为运维人员提供故障处理的参考建议。

人机交互界面:致力于打造简洁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便于运维人员对装置进行配置、管理与监控操作。界面可实时呈现配电线路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以及环境参数等内容,同时支持数据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帮助运维人员及时了解线路运行状况。

4 装置功能实现与测试

4.1 功能实现

实时监测:通过持续采集配电线路电气参数、环境信息及图像数据,实现对线路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

故障识别: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尝试精准判别树线接地故障,并确定故障所在位置。

故障报警: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会及时生成告警信息,并通过通信模块传送至电力监控中心与运维人员终端,以便后续处置。

数据管理:对采集的历史数据进行妥善存储,支持便捷查询与分析,旨在为故障诊断、线路优化及运维策略制定提供数据依据。

远程管理:电力监控中心可对装置开展远程配置、版本更新及管理操作,期望以此提升运维工作效能。

4.2 测试验证

* 于实验室场景中构建配电线路模拟测试平台,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树线接地故障情景,对装置开展功能性与性能评估工作。重点围绕故障识别精准度、响应时效、数据传输稳定性等核心指标展开测试。后续将在实际配电线路中开展试运行工作,采集现场运行数据,以期进一步验证装置的可靠性能与实用价值。基于测试所得数据与反馈,对装置的硬件架构与软件系统进行针对性优化完善,力求使装置更好适配实际应用场景需求。

结束语

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电线路树线接地故障识别装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特性,通过科学的硬件架构规划与软件系统构建,在树线接地故障识别方面展现出一定成效。实践表明,该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配电线路故障检测效能与精准度,对降低运维成本、保障配电线路运行安全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该装置在性能优化与功能拓展上仍存在潜在空间,未来或将在电力系统智能化运维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陈世豪 . 配电线路树线放电故障的电弧特性与引燃特征研究[D]. 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4.

[2] 蒋江波,解超,李凤婷,等 . 适用于带并抗的同杆双回线接地故障分相自适应重合闸策略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4,52(5):12-24.

[3] 宁鑫,胡馨月,张华,等. 配电线路单相触树接地故障特征分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23,35(7):13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