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压配电室应急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程星恒

山东泉舜工程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高压配电室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电能转换与分配的核心功能,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整体安全。因此,为保障人员在事故状态下的操作能力,并提升故障处理效率,应急照明系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急照明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高可靠性和高适配性要求,系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启动,并提供足够的亮度和均匀性,从而避免视觉盲区导致的误操作或延误。

1 智能配电系统在照明控制中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高压配电室的应急照明系统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通常由应急照明灯具、配电箱、蓄电池等组成。应急照明灯具一般为普通的荧光灯或白炽灯,通过双电源切换装置实现正常电源和应急电源的切换。(1)动态适应性。智能配电系统在照明控制中具备显著的动态适应性,能够实时响应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光照强度、人体活动等动态数据,系统会快速分析并调整照明强度和开关状态。(2)节能管理与精准控制。智能配电系统通过精准控制策略显著提升了节能效果。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等先进算法,系统能够结合环境参数和历史数据制定最优的照明调节方案,如调整光照强度、优化照明时长,避免能源浪费。此外,系统可以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如办公室、住宅、公共区域)进行个性化设定,实现分区化、精细化的能耗管理。

2 存在的问题

2.1 灯具性能不足

传统的荧光灯或白炽灯发光效率低,能耗高,且寿命较短,需要频繁更换灯泡,增加了维护成本。这些灯具的光通量衰减较快,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应急照明的亮度难以满足要求。

2.2 配电系统可靠性不高

双电源切换装置可能存在切换时间较长的问题,在切换过程中会出现短暂的照明中断,影响人员的应急操作和疏散。应急电源(如蓄电池)的容量和性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导致应急照明的持续时间不足。

2.3 控制方式单一

现有的应急照明系统大多采用手动控制或简单的自动控制方式,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照明亮度和范围,灵活性较差。缺乏与火灾报警系统等其他安全系统的联动控制,不能在火灾发生时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照明。

3 高压配电室应急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

3.1 照明系统架构

高压配电室应急照明系统的架构设计采用模块化分层结构,包括感知层、控制层、执行层和备用电源层。每一层之间通过通信接口实现高效联动,确保系统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快速响应并稳定运行。高压配电室应急照明系统的核心在于光源的高效性与控制能力。光源选型需兼顾亮度、能耗、显色性能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而控制系统则需要确保光源运行的稳定性、灵活性与智能化,以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控制层面,动态调光技术能够根据人员活动和环境光强实时调整光源输出。

3.2 配电系统优化

(1)改进双电源切换装置。选用切换时间短、可靠性高的双电源切换装置,如采用固态继电器等先进技术的切换装置,可将切换时间缩短至毫秒级,减少照明中断时间。定期对双电源切换装置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性能可靠。(2)优化应急电源系统。采用高性能的蓄电池作为应急电源,如锂离子电池等,其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照明的持续时间和可靠性。配置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对蓄电池进行实时监测和充电控制,避免过充或过放,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3.3 备用电源切换速度与持续供电能力

实验重点测试了备用电源在断电后的切换速度与持续供电能力。在模拟高压配电室的真实负载条件下,测试备用电源在不同负载比例( 50% 、 75% 、 100% )下的切换时间、供电时长以及运行稳定性,备用电源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均能实现快速切换,且其切换时间均保持在 52ms以内,满足应急照明设计中小于 0.1 s的标准。即使是在满负载情况下( 100% 负载),备用电源的切换时间也仅为 52ms ,证明了切换模块的高效性,能够确保断电情况下照明系统的无缝运行。总体来看,实验结果验证了备用电源系统的快速切换性能和持续供电能力。优化后的电源切换模块能够在毫秒级完成主电源至备用电源的无缝切换,保证了应急状态下照明系统的连续运行。同时,锂电池组在不同负载和高温条件下表现出了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环境适应性,为高压配电室提供了稳定的应急照明保障。然而,其在满负载和高温条件下的温升和续航能力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

3.4 控制方式优化

(1) 引入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光线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整应急照明灯具的亮度。例如,在正常工作时,灯具可以保持较低的亮度作为值班照明;当检测到停电或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灯具自动切换到全亮状态。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灯具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方便运维人员在控制室或其他地点对应急照明系统进行监控和操作。(2) 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将应急照明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其他安全系统进行联动。当火灾报警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时,应急照明系统自动启动,并根据火灾发生的位置和蔓延方向,自动调整相关区域的照明亮度和指示方向,为人员疏散提供准确的引导。与门禁系统联动,在紧急情况下自动打开安全出口的门禁,同时通过应急照明系统指示疏散方向,确保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疏散。

4 优化设计后的效果评估

4.1 照明效果评估

通过现场测试和模拟紧急情况,测量应急照明灯具的照度、均匀度等指标,评估优化后的照明效果是否满足相关规范和实际需求。例如,在设备操作区域的平均照度应不低于正常照明照度的 100% ,疏散通道的照度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

4.2 系统可靠性评估

统计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故障次数和维修时间,评估优化后的应急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通过模拟电源故障、灯具损坏等情况,检验系统的容错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4.3 节能效果评估

对比优化前后应急照明系统的能耗数据,评估采用 LED 灯具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措施后的节能效果。计算节能率和投资回收期,分析优化设计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高压配电室应急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在照明均匀性、盲区覆盖、备用电源性能以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通过合理的光源选型与布局,主操作区域实现了高均匀性和低盲区比例,有效提升了视觉安全性与操作便利性;备用电源系统的快速切换与稳定供电能力确保了应急状态下照明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然而,实验揭示了高负载和高温环境下系统性能的潜在瓶颈,如电池温升和续航能力的下降,表明极端场景中的散热优化和能量管理策略仍需进一步加强。智能配电系统不仅有助于实现绿色高效的能源管理模式,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建筑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尹晨旭,李永娥.高速公路隧道监测照明智能节电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J].光源与照明,2024(12):17 - 19,116

[2] 刘冰松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探析 [J]. 仪器仪表用户 ,2025,32(1):93-95,98.

[3] 孟思雨 . 电力电缆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实践探索 [J].仪器仪表用户 ,2025,32(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