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体育精准化训练模式研究
牛琨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450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体育教育不仅承担着增强体质的任务,更需融入思政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等育人目标。传统体育训练模式存在“一刀切”、重技能轻育人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为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精准化训练模式通过科学评估、动态调整、多元协同等手段,实现训练内容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成为破解当前教育困境的关键路径。
二、“三全育人”与高职体育精准化训练的内在关联
2.1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
“三全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全员性(教师、管理人员、企业导师等共同参与)、育人过程的全程性(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覆盖)和育人空间的全方位性(课堂、实践、社团等多元场景)。这一理念与高职体育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体育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规则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载体。
2.2 精准化训练模式的特征
精准化训练模式以“因材施教”为核心,通过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运动能力评估体系等,实现训练内容、强度、方法的个性化定制。例如,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通过体能测试、心理测评、技能考核三维评估,为不同学生制定差异化训练方案,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
2.3 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体育训练侧重技能提升,忽视育人目标;而“三全育人”强调“以体育人”,需通过精准化训练实现技能与素养的同步发展。例如,体育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可通过“运动技能 + 思政教育”双线并进,将女排精神、奥运精神融入日常训练,实现“体”与“德”的深度融合。
三、高职体育精准化训练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科学评估,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
科学评估是精准化训练的基础。高职体育教师应通过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考核、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例如,可以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耐力等指标进行测试,记录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3.2 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教学。对于体质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低强度、高频次”的渐进式训练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运动天赋突出的学生,可以提供专项技能提升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和竞赛组,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3.3 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实现精准训练
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能够使体育训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专业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要求。例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高空作业体能和应急救援体能;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柔韧性和耐力,以便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上肢力量和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以适应操作精密仪器的需求。
训练内容设计:根据专业需求,设计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对于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学生,增加“高空作业体能训练”,如攀爬训练、平衡训练等,提高学生的高空作业能力和身体平衡感;设计“应急救援体能模拟”项目,如负重搬运、快速奔跑等,增强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体能储备和反应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强化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普拉提等,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增加耐力训练,如长跑、游泳等,培养学生的持久工作能力。
个性化调整:在训练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训练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例如,对于在训练中出现身体不适或运动损伤的学生,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给予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对于训练效果较好、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难度,激发其潜能
3.4 动态调整,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和身体变化,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级评估机制:采用“入学测试 + 月度复测 + 学期终评”的三级评估机制。入学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初始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为制定初始训练方案提供依据;月度复测跟踪学生的训练进展,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期终评总结学生的训练成果,评估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
评估内容:评估内容包括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考核、心理韧性测评等方面。体质健康测试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变化,如体重、肺活量、耐力等;运动技能考核评估学生在各项运动技能上的掌握程度和进步情况;心理韧性测评了解学生在面对训练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策略。
调整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对训练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较快,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如果学生在某项运动技能上存在不足,可以加强该技能的专项训练;如果学生在训练中出现心理疲劳或抵触情绪,可以调整训练方式和方法,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5 多元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构建“教师 + 企业导师 + 学生骨干”
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协同育人。体育教师需掌握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设计分层训练方案;邀请企业体育教练、职业健康顾问参与课程设计,将职业体能标准融入训练内容;选拔体育特长生担任“训练助理”,协助教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老带新”机制促进经验传承
四、挑战与对策
4.1 主要挑战
师资能力不足: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难以胜任精准化训练指导。
资源投入有限:体质监测设备、专业训练场地等硬件条件不足。
学生参与度差异:部分学生对个性化训练方案接受度较低,存在“应付训练”现象。
4.2 对策建议
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运动科学、职业体能等专题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
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共建“职业体能训练基地”,引入企业设备与教练资源。
优化激励机制:将训练表现纳入奖学金评定、实习推荐等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五、结论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体育精准化训练模式,通过全员协同、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实现了体育教育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也面临师资能力、资源投入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机制、整合资源,推动高职体育教育从“技能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型,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子硕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体育精准化训练模式研究 [J].2025.
[2] 穆巴来克·木沙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 [J]. 女报 , 2024(19):0157-0159.
[3] 孙猛 , 王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 ”创新模式研究与探索 [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23(6):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