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模式研究
唐焰 代凤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重庆永川 40216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并着重强调了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战略部署 [1]。这一举措不仅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提供了明确指引,而且成为解答育人目标、育人路径及育人宗旨核心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进此“协同教育”,作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蓝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石 [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的价值
2.1 筑基铸魂,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需由一代代新人的接力奋斗来绘就,他们需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实能力。在培育这些未来栋梁的过程中,“传承”是纽带,“自主培育”与“立德树人”则是通往目标的双核心。“立德”与“树人”相辅相成,“立德”侧重于德性的涵养与德业的铸就,“树人”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出品德兼优、政治坚定、学识渊博、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强调人的全面素质提升。统筹设计各学段学生分层分类的思想引领体系,将培根铸魂、协同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始终,并借助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衔接的教育共同体[3],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
2.2 汇聚力量,赋能治国理政新实践
一体化构建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程,承载着服务人民、助力党的治国理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多重使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入的内驱动力与坚实后盾 [4]。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脉络,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及塑造能力,为治国理政提供明确的价值坐标与行为准则,不断深化社会认同与共识基础。同时一体化构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引领,紧密贴合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通过加强政治导向、汇聚思想共识,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起强大动力。如此,方能坚实筑牢学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确保办学方向正确无误,保障中学教育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不偏不倚,不改其色。
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的困境
3.1“协同教育”各阶段缺乏系统性和连贯
(1)目标导向的不连贯
各学段教育目标设定不够清晰,或者学段间目标衔接不紧密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出现断层。横向教育布局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能不够深入,导致教育内容的单一和片面,缺乏跨学科的系统性。
(2)价值导向的不明确
对学生真实问题和需求挖掘不够深入的情况,使得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精准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问题的锁定和剖析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导致教育措施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3.2“协同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协同机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协同机制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课程建设、推动品牌建设与资源共享等措施,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教育。
(1)组织领导层面的分割
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学思政教育的整体布局规划不足,各学段之间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协调机制。这导致各学校、各学段在思政教育上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
(2)课程建设上的脱节
中学在思政课程建设上可能存在的学段界限明显、交流与合作不足的问题。这导致思政课程内容重复或缺失,教学方法和手段未能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协同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4.1 秉持“一个思想”奋力推进“协同教育”
为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进程,加速迈向教育现代化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读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明确指示 [6]。目标在于培养能够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推动“协同教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实践。这一进程着重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引领作用 [7]。使这一核心理念渗透于各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不断完善和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培育具备崇高理想、勇于担当、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4.2 紧扣“三个导向”着力驱动“协同教育”
(1)目标导向方面
①打通纵向的教育脉络,实现各学段之间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
着力强化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紧密联系,构建起一套中学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融合的完整体系。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各个学习阶段之间平稳过渡,循序渐进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理解,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优化横向的教育布局同样至关重要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语文、英语、历史等多学科体系之中,通过跨学科的整合视角,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而显著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此举旨在不仅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锤炼其实践操作能力,为未来全方位的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2)价值导向方面
①明确问题边界,深入挖掘那些隐藏于表面之下的真实问题
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灵活运用问卷、访谈、论坛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洞察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法治观念、文化素养等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与迫切需求。
②精准锁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借助专业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如同精准的手术刀一般,切割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症结与关键要素。在此过程中,必须力戒肤浅与泛化,确保每一个被识别的问题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
(3)效果导向方面
①强化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
要明确树立价值导向坐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实地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确保这一价值取向全面渗透于教育的各个关键环节。此外,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精确匹配,即教育内容与资源的提供应紧密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期望展开,以确保教育形式与内容更加契合学生的成长路径与发展轨迹。
②注重科学管理与规范运作
依据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与标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明确指导。同时,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它应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价值认同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教育成效。此外,结合学生实际与时代背景,精心设计并开展贴近学生需求的教育活动与课程内容,使教育更加鲜活、实用,富有时代感。
4.3 围绕“3 个强化”有力提升“协同教育(1)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平台建设的一体化进
教育主管部门应高瞻远瞩,精心规划中学思政教育的整体布局,成立市级层面的中学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以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同时,可委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政课中学协同教育为核心任务,牵头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城联盟”。该联盟应实行运作轮值制度,确保各成员单位能够轮流主持、共同参与;并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同时,建立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这一平台,为同一地域或相邻地区的思政课教师搭建起一个集学习、交流、培训、提升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助力他们不断成长,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
(2)强化协同联动、推进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应积极策划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会、共同体交流培训会以及集体备课会等活动,旨在打破学段界限,促进各学段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这些活动中,勇于探索思政课协同教育的新模式,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诚邀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等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围绕“党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核心主题,进行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联动”机制的强大作用,还能促进各学段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构建起跨学段的课程体系。此外,还需通过实地走访学校、组织座谈交流、开展互动交流以及个案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一线,倾听教师们的真实声音,共同探讨“协同教育”的可行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收集各方意见与建议,不断总结经验,为思政课协同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3)强化探索创新、推进品牌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内各部门的紧密协同、校际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学校与地方的联动协同,构建起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无缝衔接,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4.4 健全“1 个机制”全力保障“协同教育”
健全高效的“一体化监督反馈机制”,首要任务是构建全面而规范的监督反馈框架。针对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性,定制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确保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全面覆盖。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整理与分析体系,实时收集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态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潜在问题与趋势,为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是建立灵活的审视与调整机制。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指标进行审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监督反馈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迅速调整监管措施与支持政策。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校,给予表彰与奖励,以此激励更多学校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鼓励其他学校向优秀榜样学习。而对于建设进展不力的学校,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要求,督促其迅速调整工作方向,确保整体建设进度不受影响。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协同教育中存在的系统性、连贯性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协同机制等现实困境,本文提出的“协同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不仅可以实现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与协同,还可以促进学科融合,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同时,该模式还能够深入挖掘学生的真实问题与需求,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协同模式”还强调了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实地奠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确保这一价值取向全面融入教育的各个关键环节,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8],为培育能够肩负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展望未来,我将持续深化对此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并优化教育体系的结构与内容,旨在为培养更多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为显著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4.
[2] 任志锋 , 王天娇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 : 内涵、理念与行动 [J]. 青年学报 ,2023(1):16-21.
[3] 张良 . 课程思政如何破解“两张皮”难题 -- 知识与社会联系的认识论视角 [J1. 教育研究 ,2023(6):59-66.
[4] 李明 , 高向辉 , 孙佳星 , 等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 [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6):14-19.
[ 5] 裴群羽 , 李春英 , 陆虹 .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关键特质刍议 [J]. 东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2):118-126.
[6] 冯江 , 张淑媛 . 着力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8):52-54.
[7] 谢俊丽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2):33.35.
[8] 陈大文 , 姜彦杨 .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三维导向 [J]. 思想教育研究,2023(12):33-37.